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这篇文章原计划是要捱到端午当天发的。
按照往年惯例,但凡端午节有砖可搬,至少提前一个月就会有定论。而在我发布《端午溯源上篇》那会距离端午早已不足一个月了。因此我当时几乎断定这个端午会在清闲的吃土生活中度过。但“天有不测风云”,人在家中坐,砖从天上来,而且买一赠一,一次来了两块。于是我本已躺平的键盘,立即又支棱起来了。
本文是《端午溯源上篇》的续文和补充,因此很多观点是直接引用了前文,所以没看过前文小伙伴还是建议先回过头扒拉一下,当然也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跳转哦~
好了,言归正传~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实际上,端午的各种节令风俗早已有之,《大戴礼记》:“午日以兰汤沐浴”;《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端午的节俗始自上古,但是否源自于上古端午,或者说上古是否就已经存在端午这样一个包含多种习俗的明确的节日则有待商榷。
清缂丝龙舟竞渡图▼
黄石先生认为端午起源于上古的夏至日,他在《端午礼俗史》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年,刘德谦先生在此基础上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点论据:第一,梁代宗懔的权威性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中并未提到五月五吃粽子的习俗,而夏至却有此条目。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中将竞渡归入夏至的节俗活动。第二,《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五月五的风俗起自夏商周的夏至节。第三,唐代韩鄂的《岁时纪丽》中对端午的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可见端午源出于“夏季之中”的时间概念,这也是端午后来所以被称之为天中节的原因。因此端午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从时间上看,农历端午与夏至日的确非常接近,“仲夏端午”“时当中夏”“与夏至同”,都反映了这个道理。而习俗的接近或相似也说明端午与夏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渊源。
今年端午与夏至相距半月左右▼
“端”字不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因此产生年代较晚,最早出现在战国睡虎地秦简。经考证,“端”本作“耑”,“端”与“耑”是一组古今字,《玉篇·耑部》:“耑,今为端”。段玉裁注:“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乃多用耑为专矣”;孙怡让《周礼正义》:“耑,端古今字”;《汉书·艺文志》:“感物造耑”,颜师古注:“耑,端古字也”。都认为,“端”字本义当与“耑”同,即初、始之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端的意义为“直”,实际上是取了其抽象的引申意。《风土记》在解释端午时说:“仲夏端午,端,初也”,也取其初、始之义。因此,端午,便是初午。“午”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七位,初午,即午月之初,也就是午月的第一天。
仲夏端午在历法中的位置▼
《夏历年》的作者杨官朋提出《风土记》中的“仲夏端午”在语法机构上是一致的,仲夏,即夏之中,端午,即午之初。也就是说此处端午二字很可能并非节日,而仅仅只是对于时间的描述。夏之中后来一般指农历五月,而在十二地支纪月法中,“午”又恰是农历五月的月建。因此,午之初与夏之中很可能是在描述同一个时间:夏至。
更早一点,《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小正》中说:“五月,初昏大火中。”孔安国曰:“火,苍龙之中星”。苍龙即上文所说的苍龙星象,大火星是苍龙星象第五宿心宿的第二星,星火是指夏至黄昏时大火星出现在正南中天,日永则是指这一天白昼最长,自然也是说的夏至。
由此可以推断,端午很可能就是上古虞夏时期的夏至日,端午习俗中的“龙”就是与夏至息息相关的苍龙星象。这一点在我们前面提到的六龙历中可以得到完美的诠释。
结合前面的研究,已知六龙历一年分为六季天和5—6天的过年日,每季分别对应六种不同的苍龙星象,相应星象出现的标志性日期就是每季的第一天。一季分为两个月,六季配以月建便是由子到亥的十二个月。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冬至到夏至之间有或天,通过调整冬至日在过年日中的位置,可以保证每年夏至日在历法日序中都位于午月的第一天,这一天,便是端午,我们今天的端午节便得名于此,此时所对应的苍龙星象是“或跃在渊”。通过宋会群先生在《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中对六龙实际天象的研究可以发现,“或跃在渊”与《尚书·尧典》中“星火”,即大火星出现在正南中天时的天象恰好一致。《夏历》作者杨官朋通过岁差原理计算推演,结合虚拟天文馆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彼时这一天象的真实性。
《starwalk》模拟的大火星昏现南中
由于岁差原因,时间上有调整▼
至于端午节为什么固定在农历的五月五日,则是历法混用导致的结果。对这一问题最普遍的解释是“午”与“五”通用,所以端午也被称为端五或重五。这种解释非常模糊,显然是回避了这一问题。实际上,五月五与端午一样,也是夏至日。《风土记》中“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则说明五月五的习俗与夏至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农历五月五又恰好被定为端午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端午与夏至的渊源。只不过农历的“五月五”这个日期并非出自六龙历,而是来源于另一部历法:十月历。十月历将一年分为五季,每季两个月,每月36天,一季就是72天,全年天加5—6天的过年日。中国科学院的李维宝先生认为十月历“原是一年分为阳年和阴年两半,以五行循环2次或十兽纪月,继而改以五行代表五季,每季含阳和阴2个阳历月份”,即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土、阴土、阳金、阴金、阳水、阴水。其核心逻辑是用阴阳和五行观念解释自然,配成历法。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便强调了端午与五行的关系,端午节中诸如“系五色丝”“射五毒”等习俗也都与五行或五色有关。这一历法特征在《黄帝内经》中同样得到了记录,《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素问·阴阳累论》:“春,甲乙,青,主中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夏历》作者杨官朋更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历法称为“阴阳五行历”。
十月历的阴阳与五行关系▼
根据中国社科院何星亮先生的研究: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是在大寒节气期间过新年,大寒一般在1月20日或1月21日,若以1月20日计算,另加5日过年日,则十月太阳历的1月1日为公历的1月25日。依此推算,夏至日(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正好在彝族十月太阳历的5月4日或5日,与端午节日期恰好重合。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名称来自六龙历,而时间则来自十月历,这是两种历法混用所导致的结果。
随着历法的改革与完善,以及岁差的影响,十月历最终被六龙季历所替代,而五月五日夏至日的时间习惯和因之而产生的各种习俗传统却得以留存,并与后世的历法和节日相互错杂在一起,进而造成了如今端午节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确认今天的端午正是上古的夏至,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也来源于上古的夏至日。
端午的名称来自六龙历,而时间则来自十月历
其本质都是夏至日▼
端午的起源算是搞清楚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端午节究竟应该安康?还是应该快乐?
端午节所在的农历五月自古就被视为“恶月”。《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太平御览》引《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如果我们纯粹从客观的气候和生活环境的角度来看,农历五月气候湿热,在此期间,温度上升,湿度极大,天气闷热,并伴有梅雨。带来的结果就是,虫害孳生,疾病蔓延。衣服物品容易发霉,流行病高发。很多习俗因此而产生:浴兰汤通过体外清洁来作卫生防疫,饮蒲酒通过内服饮用的方式来杀菌,挂艾草菖蒲通过植物的芳香来驱虫,刺五毒通过祈愿的形式来规避虫害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存在并大量见诸史料的端午习俗,《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这些记录都体现了古人在五月端午这样一个气候恶劣的时段对于身心健康和卫生防疫的需求和实践。
清罗聘《端午图》▼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么一个岁时恶月,互道安康作为祈愿其实并无不妥。但需要指出的是,安康的初衷在事实上是为了祛病防疫,而不是纪念或祭祀屈原。反过来以纪念屈原作为端午安康的理由实际上是犯了事实错误。况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往前追溯都与祭祀有关,而祭祀讲求的是心诚,“凡祭,唯爱思敬诚而已”,与节日安不安康没有直接关系。
凡祭,唯爱思敬诚而已▼
先祖祭滑动翻看
安康没有问题,那是否能快乐呢?既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敦煌文书《新集吉凶书仪》:《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书仪”是一种书札体式,类似于范文的样式。该书仪在端午篇中用到了喜、嘉、良、欢四个词,这充分说明了端午节在古人眼中是非常吉祥瑞意的一个节日。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中也感慨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也反映了端午节愉悦喜乐的气氛。另有晏殊《端午词·内廷》:“端午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旭,万户千门喜气多”,万户千门的喜气,难道还不够快乐吗?另有《万历野获编》记载:“今京师午节尚有射柳之戏,俱在天坛。至禁中,则有走骠骑、划龙舟二戏。上与宫眷临视极欢,命词臣进诗词对联”,这更是一场热闹非凡的端午游艺欢会,且“极欢”二字可见当时盛况。那么从古人实际生活的角度上看,“快乐”才是端午节情感色彩上的传统和主旋律,我们今天大可放心的说出那句“端午快乐”。
端午快乐!▼
总的来说,无论安康还是快乐,从理论上看都有理有据。如今端午已经成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同样的节日,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对节日的情感需求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用自己的安康去纠正别人的快乐,既违背了人情冷暖也忽略了客观实际,因此快乐与安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既然包容了端午与端阳,端五与重五,自然也能接受端午所传递出的不同心境。毕竟一个绵延了数千年的节日一定是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而不是单调、乏味、一尘不变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岁差的无情,神秘的苍龙星象早已成了我们遥远的记忆,但端午,这个从远古走来的节日,却绵延至今,生生不息,记录着我们最初的民族性格。
后世纪念屈子同样是民族性格的写照▼
最后,我想用汪洪波先生的一段话来最为结尾:
端阳佳节,清晨起床,买来艾叶菖蒲桃枝紫苏,悬于房前屋后、挂于窗畔门旁,宜人清香中开始了节日生活。刻好的桃符悬于门上,剪出纸葫芦贴于门阑,挂上镜子,燃艾熏烟,驱毒祈福,避邪祛灾。家人一起动手,洗粽叶,包粽子,打开新泡的朱砂菖蒲酒,摆上时鲜水果五毒饼,清凉的晨风中,端阳家宴就要开始了。兰汤沐浴,神清气爽,换上漂亮的汉服礼服,妻子给丈夫孩子佩上亲手绣成的端午香囊,家人互系五色丝,丈夫给妻子鬓间戴上石榴花、豆娘。一家人吃粽子,食鲜果,饮端阳美酒,温情融融。给孩子画额之后,举家郊游踏青,姑娘荡秋千、小孩斗百草、观击踘、赏龙舟竞渡,水边熙熙攘攘,人人身着五彩霓裳、佩带芬芳美丽的香囊。不觉已至中午,家家于山林草地中,品粽子食鲜果饮美酒,休憩躲午。蝉在树上噪、蛙在池中鸣,天边夏雷初动,一场初夏之雨清新而来……
参考文献
宋会群|中国数术文化史
秦广忱|乾卦的六龙季太阳历
杨官朋|夏历九千年
阅读原文|查看端午溯源上篇乾卦
版权声明
诸夏文化(a)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