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最开心的新闻当属李兰娟团队的救治模式初显成效,她带来的人工肝系统让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李兰娟和钟南山,这两个名字成了年初春里,无数人眼里的“定神丹”。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两人又相继带队奔赴战疫前线并肩作战,让人在疫情里看到了担当与勇敢。
他们一方面言简意赅地把抗击NCP的进展及时通报给大家,一方面还要指点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如何防范病毒的侵袭。
但其实,就像钟南山院士除了是一位作风严谨妙手仁心的学者和医者还是一位健身达人一样,生活中的李兰娟,既是一位醉心科研奋力攻关的学者,还是一位又美又刚的可可爱爱的女士。
“赤脚”踏上行医路的她是全村希望
李兰娟打小就是个学霸。
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好,被保送进了绍兴三中。
可她家境不好,父亲有眼疾无法干活,全靠母亲撑持。
读到初二时,见妈妈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李兰娟默默回到学校,收拾好行李,打算退学。
班主任老师舍不得这棵好苗子,开口挽留:“你自己想不想读书呢?”
李兰娟低着头说:“我非常想要读书……”
班主任拍拍她的肩膀:“那你把行李放下!给你一个月的假,回去帮家里干完农活再来。”
请了一个月的假,李兰娟期末考试依旧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考高中时,懂事的李兰娟前两个志愿全部填的中专,她想早点工作,帮家里减负。
可她考得实在太好了!杭州一中负责招生的老师硬生生把她给“抢”到了杭州。
杭州一中可是浙江响当当的学校,当年在整个绍兴地区只录取了两个人。
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回到了绍兴乡下。
因为都知道她“书读得好”,她被安排到中学当代课教师。
见乡亲们长年劳作病痛缠身却缺医少药,医院学了三四个月的针灸。
她一边当代课老师,一边利用空闲时间给乡亲们扎针灸。
李兰娟对于学医是有天赋的。
只学了几个月针灸的李兰娟把穴位记得牢牢的,施针时的技巧也娴熟得不像是个初学者。
很快,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了有这么个半路出家的“李医生”。
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和代课老师的工作产生了冲突。
李医生扎针灸厉害,李老师教书拿手,可惜,这样的两个身份却很难在生活里转开。
乡亲们也分出两种声音,到底让李兰娟干哪一行呢?
当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赤脚医生的八倍。
李兰娟却选了后者:“当老师是教别人,知识都是我自己脑袋里已经有的;当医生嘛,我还可以学点医学知识。”
有一颗求知的心,命运都会眷顾这样的人。
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乡亲们都舍不得这个出色的医生,为了欢送她去读大学,乡亲们陪她到山上采了整整一天的草药。
当初为了帮乡亲们缓解病痛去学针灸、放弃“高薪”当赤脚医生的这种朴素的感情,得到的是最质朴最深挚的回报。
这种仁义相待的情感,推动着李兰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医者之路。
到了浙医大,李兰娟开始系统的学医学理论知识。
她惊叹:以前当赤脚医生,我也自学了一点,可只知道遇到什么病应该用什么药,至于为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她下决心学好医术,当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她不能忘记送自己离乡时,村民们满含期待的眼光——她,是全村的希望。
她跟重症正面刚上了
大学毕业后,李兰医院当医生,在传染科工作的她接触到了不少危重症病人。
那个时候,得肝病特别是重型肝炎的患者很多。
当年的医疗水平不比如今,像这种重症患者从起病到转危甚至不治,往往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流逝,让李兰娟心里十分难受。
作为医生,却无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她感到愧疚。
她一心想找到办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次,在抢救一名肝肾综合征的患者时,由于对方出现肾衰竭,上了透析后,体外循环帮其清除了身体内积聚的大量毒素,这名患者不仅活了下来,肝功能也意外恢复了不少。
这激发了李兰娟的灵感。
她脑洞大开:如果在治疗危重症肝病患者时,也用上类似的技术,是不是可以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拉回来?
足足花了10年时间,李兰娟独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得重大突破!
应用该技术后,危重型肝病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这么辛苦才取得的科研成果,李兰娟却没有当成宝贝私藏。
她不要专利,每年培训几批临床医生,无私地把人工肝治疗方法传授给他们。
她说,重型肝炎患者的情况不适宜转诊,我一个人揣着这技术没用,只有把大家都教会了,我们才能一起从死神手里多抢几条命回来。
对这种和死神拔河的游戏,她乐此不疲。
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73岁的她除夕夜赴北京参加紧急会议。
2月1日深夜,她又带上自己的团队出征,驰援武汉战疫前线。
她说:医院,就是那个专门医院。
她说:这次我来就是当个医生,治病救人。
她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危重症,降低病死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免于恐慌。
她还说:我没想过什么时候回家,重点是救助病人。
冲到战疫最前线的她和新冠病毒刚上了,带领团队火速分离出了病毒株。
分离出的病毒株还可以用于检验哪些药物适用于临床治疗新冠肺炎。
耐心答疑的好阿姨
在人人谈“冠”色变的这个当口,钟南山和李兰娟更成了大众的“定心丸”。无论传闻如何四起,两位专家都能及时给出中肯客观的建议。
面对汹涌的焦灼情绪,李兰娟直言:没病不要乱吃药!
她深知大家对于疫情的担忧,在有些人误以为75%的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因此每天要多喷洒一些在身上时,她认真解释。
还有人听说新冠病毒怕高温,打算用洗热水澡、调高空调温度来杀毒,李兰娟也耐心释疑:杀灭病毒需要56℃以上的高温持续半小时,这种温度条件不适用于洗澡的水温,更不适宜久待。
而对某些人半开玩笑半混淆视听的“医用酒精可以杀灭病毒,所以多喝点高度白酒也可以”,李兰娟又好气又好笑。
至于某些烟酒成瘾的“新冠肺炎证明:抽烟喝酒没毛病”的上头建议,可是把她气坏了。
这个白眼直翻的“乱七八糟”的傲娇吐槽,真的是可可爱爱啊!
为了厘清大众对防病保健的认知,李兰娟十分认真,可到了自己被谣言中伤时,她却一脸冷漠:我没空搭理!
可不是吗?人家忙着呢!看看这一天天排得满满的行程,哪一桩哪一件不比跟人嘴上掰头要紧?
话说奔赴武汉一线战疫后,李兰娟可谓是连轴转:
半夜四点下了火车就直接去开会研讨疫情防控方略,医院,吃个饭都是10分钟解决。
最辛苦的时候,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这股劲头,让所有人为之咋舌。
爱美的李女士潮得很
如此拼命奋战,短短几天里,李兰娟肉眼可见地憔悴了。
要知道,年逾古稀的她特别爱美,每天出门前都要画个美美的妆,总是以一头打理得整齐有型的短发、一副精致的妆容、一身优雅得体的服装示人。
她不仅自己爱美,还要求团队成员都注意仪容:女的要化淡妆,男的要西装革履。
理由也是很少女心啦:这样病人看见了,心情才会好;病人心情好,病也好得快一些。
就是这么一个爱美的女士,为了患者跟死神掰头,却顾不上什么淡妆啊西装的执念了。
她说:工作着才是最美丽的。
她还说:工作是我最大的爱好。
正因为太了解她就是这么一个为了工作忘我的人,送她出征武汉前,儿子郑杰才会几度哽咽:只盼她平安……
纵然不舍,却没有阻拦。父母都是医生、都是院士的郑杰,从小就由外婆一手带大。
他深知,医者父母心,在医生的心里,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他们的天职,甚至子女都顾不上了,“国家需要她待多久,她就会待多久。”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是她在浙医大的同学,比她小三岁,也是一名院士,在多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领域享有盛名。
郑树森和李兰娟,也因此被称为医学界的神雕侠侣。
家门之外的风风雨雨,家门之中更多是温馨——手术刀改厨刀,这是什么神仙爱情!
家人给了李兰娟无私的爱和无尽的支持,她一转身,又把所有的爱给了患者。
这个爱美的李女士,还把学计算机的儿子也拉进了为患者服务的行列。受儿子影响,李兰娟很早就开始提倡普遍建立患者电子健康档案。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她也把“利用大数据精准锁定密切接触的高风险人群”挂在嘴边。
不仅如此,在狙击禽流感疫情时,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通过安全途径养殖、烹调的鸡鸭等禽类,她还早早体验吃播,开启了硬核院士在线吃鸡的历史。
ENDING
可可爱爱的李兰娟,其实和所有的女士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爱漂亮,在家人面前甚至还有一丢丢撒娇。
你们品品这娇羞的微笑。
还有曾经让97岁老母亲心疼念叨不好好吃饭的这股子劲。
73岁的她,还让儿子担心得哽咽。
突如其来的疫情里,钟南山或者李兰娟都是许多逆行者中的代表,他们是儿女身边被借走的父母,也是爱人身边被借走的伴侣,是父母身边被借走的孩子。
希望被“借”的时间越来越短,希望他们全都能够安全,能够好好的回到原有的生活!希望所有的再见,都会很快再次见到。
也希望所有人认认真真听听李院士的话——管住自己的嘴,别再吃野生动物啦!
这两天很多小可爱都陆续回到了工作状态中,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记得戴好口罩、勤洗手、劳逸结合哟!
相关阅读看这里:
有人含泪向病毒逆行,有“人”揭开口罩电梯间里抹口水!
钟南山:『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期待更多的好消息向我们涌来,今天就酱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