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古称“不其”(音fuji),名字好古怪,但就这一名字,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在今世话语体系中,提起“不其”,许多人会感到茫然,乃不知所云,即便是城阳本地人,也知之甚少。不其由于历史遥远,不其城也早消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史籍中关于不其的记载也少得可怜,因此不其的历史就显得迷雾重重,被称为“东方秘境”。
回望不其,总想在历史的苍黄中探索不其的历史奥秘,搜寻不其文化的起点。目光在迷雾中寻寻觅觅,直到一个远古时期的神秘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其以及关于不其的一切,其肇始的源头便都清晰起来。不其,几千年的迷津,总算找到了一个入口。
青铜器上的神秘符号
这个神秘的符号出现在一件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上。这是一件名为“父辛尊”的青铜器。父辛,是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根据出土文物,得知其名。关于父辛的确切身份,历史家们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大家是认同的,父辛是地位很高的贵族。在那个时期,也只有贵族才可以享用青铜器这样高贵的礼器。
父辛尊上的铭文刻画遒劲,极具上古时期的象形趣味。其上共有五字铭文,右侧三字,左侧两字。右侧起首一字有很强的绘画感,打眼看上去,很像一人手执权杖而立,下肢左边像足,右边像蛇,诡奇得让人联想到神话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是一个象征神权的人物“画像”,这个“画像”下面的两字很明确,为“父辛”,也就是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左侧两字,似两个动物的象形。上方起首一字如盘曲之蛇,也像一束蚕丝,常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己”的反字,读音和现在的“己”相同。关键在于最后一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神秘的符号,极似鸟儿之象,俨如一个原始而古朴的图徽。
神秘的符号——其族的图腾
这个像画一样的铭文,仅仅从外形上观察,就可以认为是飞鸟的形象表征。再看它的字体结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鸟首部分,中心以一个圆来构图,而圆中特别有一点,这不就是太阳的表征吗?而环绕于外围的角状构图不也是太阳光芒或者是火焰的表征吗?这个整体像鸟,头部似太阳的符号,就是太阳与飞鸟的复合形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太阳神鸟”!
从上面的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青铜器是献给一个原始部族首领父辛的。对于我们来说,这个“父辛”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下面那个“太阳神鸟”般的符号,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铭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像“太阳神鸟”般的符号上端有一个原始文字“己”,是这个符号的注音,也就是说这个符号也读作“己”。这个符号的真正意义所在,它是一个原始部族的族徽,这个族徽里复合有太阳与飞鸟两种精神崇拜,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这个部族崇拜的图腾。
后来这个像族徽、像图腾一样的符号,就演化为一个文字——“?”,在历史文献中也把它分开写作“己”、“其”,后来又演化为“纪”。
其实,远在汉朝出世三千以前,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其”已作为专有名称而存在于历史记忆中,一个字勾出了极为深邃的历史文化图景。这首先是东方一个古老部族的族称,为东夷故族,自龙山时代自西向东迁徙流转于山东半岛的海岱之间。
说到这里,“不其”的由来已初见端倪。这个崇拜太阳神鸟的部族就是“其族”,是东夷民族里一个重要的部族。
神秘的符号——东夷故土
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说文》:“夷,东方之人也。”,可见四方中唯独“夷”字并无贬义。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至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从中国历史文献典籍所载东夷族群活动范围的材料分析,再加上现代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资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明确看出东夷族群活动的地域范围,是以海岱地区为核心,北起幽燕,南至淮水,东抵黄、渤海,西止豫东、豫东南等中国东部的广袤区域。据《后汉书》记载,东夷包括“吠夷、于夷、方夷、黄夷、自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九夷,"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他们长期在此生息繁衍,开拓了我国东部广阔的沿海及内陆地区,是中国上古时代文明程度非常发达的华夏族群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东夷人又名“鸟夷”。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鸟夷”曰:“此东北之夷,搏取鸟兽,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说,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鸟也。”东夷人穿衣打扮、容貌举止都模仿鸟的样子。在《山海经》《史记》等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东夷人“鸟身”、“鸟首”、“鸟喙”之记载。其族就是鸟夷中莱夷的一支。“海曲”即今山东沿海一带,当然也包括今天的城阳。
神秘的符号——纪国
图腾崇拜是远古时期不同地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其族作为鸟夷的一支,他们崇拜鸟和太阳,“太阳神鸟”就是鸟和太阳的复合图腾。他们崇信鸟能够带来福音,依赖太阳给人以阳光和温暖。其氏族内组织严密,以鸟名官,井然有序,社会化程度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殷商时期,其族在胶州湾以西地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量商周青铜器上所镌刻的“其”“己”及“?”有可能俱指一国,而且极有可能就是先秦史籍中广有所言的“纪”,为当时东方最为代表性的古老方国之一。
这个诸侯国名曰“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亦写作?国、己国、其国。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国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前年),其中公元前~前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前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都有出土的纪国铜器。可见当时纪国的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国力也一直与齐国抗衡。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由此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春秋时,纪国被齐所灭,灭亡后,王室后代以纪为姓,来祭奠自己的故国。
神秘的符号——不其的由来
城阳古称“不其”,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呢?读到这里,你会自然而然地把“不其”和东夷“其族”联想在一起,和古老的诸侯方国“纪国”联想在一起。是的,“纪国”也写作“其国”,来源于“其族”。纪国强盛时,其疆域达到东海之滨,“不其”曾经是纪国的属地。
“不其”是首先作为山名出现的。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曾谈到“不其”名字的本源问题,说原始社会末期在古不其山一带曾生活着“不”族和“其”族,因此,山就叫“不其山”。但查王献唐先生的书稿,未见此说的明确表述,考辨史迹,也未见“不族”存在的依据,可见“不”字并不是一个族名。
“不其”原来是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就是现在的崂山。崂山又名牢山、劳山、鳌山,但在隋朝以前的史籍中皆云“不其山”。商周时期的纪国,不其山横亘于东方海岸,挺拔巍峨,太阳每天从山巅喷薄而出,是纪国人心目中的日出圣山,因此以崇拜的图腾“其”命名。“不”是一个发语词,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语气助词,是发端于山东半岛东夷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发音习俗,没有实际意义,就像现在南方人叫“阿爸”、“阿妈”的“阿”一样,如在环渤海一带还有叫“不夜”、“不而”的地名。
先有不其山,后有不其县。《太平御览》记载:“不其,山名,因以为县。”这里所说的“县”,就是不其县,也透漏了一个信息,山名早于县名。也就是说,在汉置不其县之前,不其山早就存在了。西汉初立时,要设置不其县,因地域在不其山周边,就将其命名为不其县,在胶州湾畔城子一带所建的县城,就叫不其城。
一件青铜器上的一个神秘的符号,它不但为我们开启了不其文化千古迷津的缝隙,使我们追溯到不其文化的肇始,也使我们明白了“不其”一名的来历。
但是,这只是不其文化的冰山一角。在青岛地区的文化史架构中,不其文化被严重忽略了。当我们潜心于迷津,考据其史迹、描述其情景、揭示其精神,你一定会惊艳于它深邃、精妙、独特的文化特色。
当我们揭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封,那些不其奥秘的真相,就恰如一束束历史的强光,灼射着一双双空洞而麻木的眼神。惊愕之余,能够激起大家对不其文化的兴趣,激发大家对城阳的热爱。此,莫大欣然!
不其的历史与文化,一切都缘起于这一神秘的符号。假如城阳要征集一个代表历史文化的logo,非它莫属。
注:为《回望不其》撰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