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与关节炎》官方
彭江云教授运用补中桂枝汤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经验探析
杨小黎,尹 飞,王伟强 指导:彭江云
彭江云为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云南吴氏扶阳流派第三代传承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对风湿病的治疗颇有建树。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疼痛、肿胀、不规则发热、皮疹为临床表现的结缔组织病。本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常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胸膜炎、心包炎等,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医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治疗上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早期诊断的患儿,发挥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优势,可以改善患儿症状,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笔者跟师彭江云教授1年余,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补中桂枝汤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经验探析如下。
1 中医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认识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小儿痹”范畴,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诸病源候论》曰:“小儿禀生血气不足,即肌肉不充,肢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小儿形体未充,先后天之本均有亏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濡养肌肉关节经脉,则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如鹤脚的症状。小儿脏腑娇嫩,脾、肾两脏常有不足,正气无源充养,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易侵袭卫表,深入筋脉骨节引发疼痛。邪气袭表,正邪交争,卫表不和,故出现发热。邪气在表不解入里,深入营血,邪热炽盛,灼伤血络则可见皮疹不退。
《温病条辨》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阴稚阳,指小儿赖阳以生,依阴而长,小儿形体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均未完善,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彭江云教授认为,本病多为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未盛,阳气先虚,风寒湿邪气乘虚袭踞肌肉筋骨,因小儿正气未充,无力抗御外邪,邪气易阻滞而形成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胶着于经络骨节,常致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病程日久耗气,阳虚更甚,无力引火归原,虚阳外浮;或因脾胃失调,气机枢纽不畅,火不下潜,以致反复发热,经久不愈。故治疗上彭江云教授重视温扶阳气,兼以活血通络。小儿脾胃娇弱,后天之本不能充养脏腑机体及正气;又有风寒湿邪困遏脾气,引起水液运化代谢失常,更易聚湿生痰导致关节疼痛;且本病极易反复发作,久病用药常致脾胃功能受损,愈发加重病情。因此,彭江云教授治疗本病强调顾护脾胃应贯穿始终,临证时采用补中桂枝汤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补中桂枝汤方义分析
补中桂枝汤是彭江云教授在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由补中益气汤和桂枝汤化裁而来。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李东垣最具“甘温除热”特色的代表方剂,常用以治疗元气虚致虚火上乘的内伤发热证。现代研究证明,补中益气汤对脾切除术后气虚发热的患者有明显降低体温的作用。但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可不必仅仅局限于脾气虚致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虚损得补,机体阴阳调和,全身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对于甘温除热法的理解更应立足于五脏虚损的整体,包括以温补为主治疗内伤发热等多种方法。如治疗阳虚发热可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血虚发热可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方中黄芪为君药,益气升阳固腠理。党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党参相辅相成;陈皮健脾和胃,调理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升举脾胃清气,柴胡升举少阳生发之气,并引诸药入脾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升阳之功,兼以健脾和胃。运用甘温补益药补中益气以升阳泻火,脾胃气机枢纽得以健运,气虚得补则热自除。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太阳经首受其害,小儿形气未充、素体阳虚更易致气血营卫不和,邪气由表侵入筋骨。桂枝汤能增强太阳经气,调和营卫以祛除邪气。桂枝温通经脉,助阳散寒;白芍养血止痛,合桂枝调和营卫;大枣补中益气,亦有调和诸药之用;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祛除阻于经络局部的瘀血,使气行血畅;细辛、秦艽、独活、透骨草、牛膝祛风除湿,和血舒经,通络止痛。细辛、秦艽擅祛上肢痹痛,独活、牛膝、透骨草擅祛下肢痹痛,临证可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化裁。补中桂枝汤全方相合,益气和中可使脾胃健运,气机得畅,发热得除,调和营卫以鼓舞太阳表气驱邪外出,又兼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药物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 病案举例
初诊
患者,男,8岁,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好转,后仍间断反复出现发热,自服退烧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范围,未予重视。2个月前因受凉后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达39.7℃,并伴有双手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热疼痛,医院就诊,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为求中医系统诊治,故转至云南中医院就诊。刻下:反复发热,体温38℃,午后尤甚,伴双手指间关节、双腕关节疼痛,遇寒疼痛加重,全身可见散在淡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平素畏寒明显,时有全身乏力,纳呆,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西医诊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风寒湿痹,兼气血不足证。治则:补中益气,祛风除湿。以补中桂枝汤加减。处方:黄芪、党参、茯苓、薏苡仁各30g,当归20g,炒柴胡、炙升麻、白术、桂枝、白芍、川芎各15g,陈皮、羌活、秦艽、大枣、甘草、豆蔻、石菖蒲、蛇床子、地肤子、五加皮、紫草、凌霄花各10g,细辛6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嘱患者避风寒,忌生冷,监测体温。
二诊
年12月4日二诊,患者关节疼痛减轻,皮疹已完全消退,其间偶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2~37.9℃,每次发热约1h可自行缓解,口干不欲饮,纳尚可,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上方去蛇床子、地肤子、五加皮、紫草、凌霄花,加麦冬30g、沙参30g,继服10剂。后随诊,关节症状明显减轻,已无发热,病情控制可。
按语: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易感邪气,邪气于体内郁而化热,痹阻于经髓诱发本病。小儿脾常虚,气血生化不足,正气亏虚则祛邪无力,风寒湿邪盘踞于关节筋脉,气血阻滞,故出现关节疼痛,遇寒则重。脾胃功能失调则气机升降失常,火不下潜故长期反复发热。脾虚则摄血无力,血溢脉外,可见全身散在淡红色皮疹。加之患儿服用药物,日久耗损脾胃,气虚更甚,亦致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温煦濡养,故伴皮肤瘙痒。舌淡,苔薄白,脉沉弱均为风寒湿痹兼脾气虚之征象。
方药选用补中桂枝汤加减,取其补养脾胃、益气除热、温经除湿之功,佐以茯苓、豆蔻、石菖蒲健运中焦、醒脾和胃,加蛇床子、地肤子、五加皮、紫草、凌霄花解毒凉血、清热燥湿止痒。复诊时患儿关节疼痛减轻,仍偶有间断发热,且有口干不欲饮的阴伤之象,考虑为上方温补药及祛风除湿药耗伤体内阴液,故加麦冬、沙参润燥益胃生津,合前方补气养阴。
4 小 结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应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诊断指标,加之对本病认识及经验不足,常导致误诊、漏诊。目前,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仅局限于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在早期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合理运用方药化裁,可取得理想的效果。彭江云教授在临床上注意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始终不忘小儿脏腑娇嫩,重视扶正祛邪,因人制宜,病证结合,故治疗颇有良效。
摘自:杨小黎,尹飞,王伟强.彭江云教授运用补中桂枝汤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经验探析.风湿病与关节炎,,10(6):47-49.
联系方式: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