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作家鲍尔吉·原野写的一篇小散文《松木在夜晚说话》,感触很多。文章写的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家门口堆放的一垛松木的印象:松木的气味、对松木的各种联想、柳树在风中站桩打拳……
看完不禁感慨,好久没看过这样的文章了!平时看的,都是一些实用的文字、信息。这些信息文字最远只走到大脑,在那里,噼里啪啦接受加工处理,然后用完——扔掉——极少可以走得更远、走到心里。现在读到这些细致、琐碎、无用的描写语言,仿佛跟它们一起,潜行到了世界的深处。这里,那些信息文字在上面嘈杂的加工声音开始变得隐约不清,世界正在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而这种感觉,正是大自然经由一个人的童年、转述给我的!
有次在北京见到原本在商海浮沉后来创办中医学堂和诊所的朋友,他说,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现在想,那时可真是天人合一的感觉啊!看老牛吃草看一上午;听拉锯的声音,像听音乐一样。他感慨,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太多太杂,难以专注,感官都迟钝了。
是啊,我猜,在自然环境中长大,或许人的感官都能发展得更好、感觉更丰富。城市里的孩子或许正在无形中走向钝化,简单、光滑,如同塑料制品。
当然,我们不一定都把孩子送去农村,只要在生活中尽量多增加自然的元素就好。比如,让孩子玩水、玩沙子、玩石子,就比玩塑料玩具更好。带孩子去海边、看云看星星、爬山、玩冰,玩雪,种菜养花草,也都是接触自然。
生活在城市里,我们每天都埋头在人造世界之中,陷于各种忙碌,享用着各种人造的便利,自然界,早就成了很遥远的背景。我们要留心去找,随处去捕捉自然的遗迹。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家长的心里有足够的空间,如果我们的心都被烦恼琐事占满,就很难容纳下这些无用的自然之物。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最近忽然变成“花控”,每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