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每次打开微博就一阵揪心,千年一遇的河南暴雨冲停了地铁,冲停了列车,也冲停了河南人的生活。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汪洪,来自四面八方的队伍驰援河南,每次看那些在暴雨洪水中艰难求生的人们就无比担心揪心,大自然带来的灾难总是那么猝不及防。据了解截至22日4时,强降雨造成河南省个县(市、区)个乡镇.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而且暴雨形式仍不容乐观,河南省气象台负责人对媒体表示,7月22日降雨仍将持续,致灾风险极高。
然而我们现在需要担忧的不仅仅是暴雨让人们身处险境,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也十分危险。由于水源污染、人员集中、因疲劳而免疫力下降等诸多原因,洪水泛滥往往也是疾病爆发的预兆。在发生洪灾的年和年,湖南省传染病、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均是非灾年的3倍以上。
文:本草头条团队(bencaotoutiao)
对此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河南雨灾后需防大疫”,水灾后卫生条件差,特别容易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应格外注意预防。
这些传染病需格外注意
“从传播途径上讲,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及接触性传染病。”张伯礼院士提醒,公众应该注意,暴雨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蚊蝇、细菌的滋生更加有利。
以肠道传染病为例,发生洪灾时,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滋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等。
虫媒传染病则主要包括疟疾、乙型脑炎等。在我国,虫媒传染病是水灾后防治的重点,年长江特大洪灾后,湖北省上半年报告疟疾发病人数近一千例,下半年更突增到四千例。
“一绝不,两防护”守护健康
临床上使用中成药,对于病情单纯的,仅用一种中成药即可。但对于病情复杂,数病相兼,就需要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成药配合使用,以适应复杂的病情。但药物联用,必有宜忌,下面就给大家列一下需要注意的禁忌说明。
1.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味的配伍禁忌
《中国药典》中申明了不宜同用药的规定,“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应属配伍禁忌,原则上是禁止应用。其中“十八反”指的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而“十九畏”则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这些配伍原则若是违反可能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例如,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大活络丹、尪痹冲剂、天麻丸等均含有附子,而止咳化痰的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等分别含有川贝、半夏,依据配伍禁忌原则,若将上述两组合用,附子、乌头与川贝、半夏当属相反禁忌同用之列。利胆中成药利胆排石片、胆乐胶囊、胆宁片等都含有郁金,若与六应丸、苏合香丸、妙济丸、纯阳正气丸、紫雪散等含丁香(母丁香)的中成药同时使用,就要注意具“十九畏”药物的禁忌。
2.有毒成分不可叠加
中成药联用时,所含有毒药物的“增量”和“叠加”数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不可联用。如大活络丹与天麻丸合用,两者均含附子;朱砂安神丸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两者均含朱砂,均会增加有毒药味的服用量,加大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故在使用时应考虑药物“增量”的因素。尤其是几种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叠加”,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症候禁忌不同不可联用
不同功效药物联用皆需要辨证论治和注意其禁忌。如附子理中丸与牛黄解毒片联用,附子理中丸系温中散寒之剂,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呕吐、腹泻等;而牛黄解毒片性质寒凉,为清热解毒泻火之剂,适用于火热毒邪炽盛于内而上扰清窍者,可见不加分析地盲目将两者合用是不适宜的。再如,盲目将附子理中丸与黄连上清丸、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等合用,均属不注意证候的不合理用药。
4.产生化学变化,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联合会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某些化学是不可以使用的。例如,含麻黄的中成药忌与降血压的中成药如复方罗布麻片、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牛黄降压丸等并用;也忌与扩张冠脉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联用。因麻黄中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能直接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同时还能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又能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同时并用,可产生颉颃作用。
附件: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年版)
烂裆(汗淅疮、水渍疮、阴癣)本病症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皮炎。发生于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门周围部位,俗称“烂裆”,包括汗淅疮、水渍疮、阴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擦疹、湿疹、股癣等。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腹股沟,可蔓延到阴囊、臀部、大腿、下腹部等,基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二、治疗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外涂炉甘石洗剂。2.糜烂渗出者,用淡盐水(5g盐ml水)、芒硝水(5g芒硝ml水)、枯矾水(10g枯矾ml温水)放凉外洗或湿敷;或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湿敷后擦干皮肤,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
3.可配合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药,如龙胆泻肝丸、二妙丸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洗等)的刺激。3.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湿疮
湿疮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一、临床表现水灾时常见急性、亚急性湿疮。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二、治疗
1.湿热浸淫证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除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外用药: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2.脾虚湿蕴证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治法:健脾除湿。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6g、厚朴6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常用中成药:二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脚湿气
脚湿气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癣。
一、临床表现水灾时常见丘疹水疱型、浸渍糜烂型。
1.水疱型:足部尤其是足底起水疱,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以后水疱吸收,出现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
2.浸渍型:此型最常见,趾间浸渍糜烂发白,常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鲜红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
二、治疗
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一)中药水剂1.水疱型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制法:共碾成粗末备用。用法:取药1包,用布袋包好,加水0ml,煮沸20分钟后待温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2.浸渍型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ml。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用法:湿敷、外洗,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二)中药油膏
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干燥。
2.患者的鞋子要经常换,避免不良理化因素的刺激。
3.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