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ldquo医药rdquo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93377.html
苦 参Kǔshēn

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本品气微,味极苦。以切面色黄白、味极苦者为佳。生用。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 

本品苦寒之性较强,既清热燥湿,又兼利尿,使湿热之邪外出,可用治多种湿热证。治湿热蕴结胃肠,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可单用本品制丸服,或与木香同用。治便血、痔漏出血,可与地榆、生地黄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可与龙胆、栀子等同用。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可配蛇床子、鹤虱等药。

2.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阴道炎 

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皮肤病之要药,内服外用均可。治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与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肤瘙痒,可配伍皂角、荆芥等药;若配防风、蝉蜕、荆芥等药,可治风疹瘙痒,如消风散;治疥癣瘙痒,可与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配伍;或与硫黄、枯矾制成软膏外涂。治滴虫性阴道炎,多煎水灌洗或作栓剂外用。

3.湿热淋痛,尿闭不通 

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尿闭不通,常与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同用。

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者忌用或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典籍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无毒。主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治恶疮,下部?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

《本草害利》

〔害〕虽能泄肾中之热,除湿热生虫为厉,然气味苦寒,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热者勿服。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皆不宜服。沈括《梦溪笔谈》云∶久用苦参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气伤肾故也。〔利〕苦寒,入肾。除热祛湿,治痈肿疮疡,肠下血,兼能利水,固齿明目,祛风杀虫。苦参子,一名鸦胆子。治肠风下血,能清肝明目,功同槐实。〔修治〕八月采子,十月采根,曝干,糯米浓泔一宿,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三时,取晒切用。

药效随笔——苦参:

大苦燥湿,大寒胜热,虽名为“参”,毫无“参”之用,其效用全在于苦味,故徐大椿称其“以味为治”。与黄连相较,黄连治心经之火,苦参以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以黄连之气味清,苦参之气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zz/9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