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
血风疮,又名爪风疮,是指生于下肢的湿疮。
《外科正宗》:“血风疮,多生在两小腿里外,上至膝,下至踝骨,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初起瘙痒无度,破流滋水,日渐沿开,形同针眼。”
《外科启玄》认为:“乃血受风邪而生也。”
临床以局部成片红粟,瘙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津血,或流滋水,或皮肤如常,但隐隐作痒,搔破血痕累累为特征,常发于下肢或遍及全身。
本病多因心情急躁,心火炽盛,以致血热生风而成;
或由于肝脾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而成;
或风热郁火,日久血燥所致,
或风热、血热、湿热交感而成。
其治疗,以凉血清热,祛风除湿,养血润燥为基础。
目录
一、妇人血风疮
二、腿脚处血风疮
三、血风疮内服方
四、血风疮外用方
一、妇人血风疮
1.当归饮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主治:
1.《校注妇人良方》:妇人血风疮,血热瘾疹痒痛,脓血淋漓,发热等症。
2.《诚书》:疮疥风癣,湿毒燥痒。
组成:当归,白芍药,川芎,生地黄,白蒺藜(炒),黄耆各一钱,防风,荆芥,何首乌(不见铁器),甘草各五分。
《疡科捷径》有甘菊花。
用法:水煎服。
验案:慢性荨麻疹。
《湖南中医杂志》(、6:31):以本方加减,
气虚偏重者重用黄芪,
血虚偏重者重用当归、何首乌,
瘙痒者加乌梢蛇,
夹湿者加地肤子、白鲜皮,
发热甚者加紫草根、丹皮,
治疗慢性荨麻疹62例,
结果:痊愈34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
2.隔纸膏
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三。
主治:妇人血风疮。
组成:黄柏(蜜炙),飞丹各二钱,轻粉,面粉各一钱。
用法: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二、腿脚处血风疮
1.凉血五根汤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凉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血热发斑,热毒阻络所引起的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组成:白茅根一至二两,瓜蒌根五钱至一两,茜草根三至五钱,紫草根三至五钱,板蓝根三至五钱。
方论:
本方以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为主,
佐以瓜蒌根养阴生津,板蓝根清热解毒。
因为根性下沉,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下肢者为宜。
2.百花散
来源:《扁鹊心书·神方》。
主治:腿肚血风臁疮,小儿蝼蛄疮,或耳底出脓,瘰疬痔漏。
组成:川乌五两。
用法:上为末。凡一切疮毒,以麻油调涂,湿者干掺;耳中出水,吹入。
3.解毒雄黄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主治:风湿流注腿脚,致生血风顽疮,紫黑搔痒者。
组成:雄黄四两,硫黄八两。
用法:上为细末。柏油调搽,纸盖之,三日一换。
4.仙拈散
来源:《春脚集》卷三。
主治:远年风湿,血风皮蛀,寒湿浸淫,流水发痒,搔之疼痛,两腿肌肤黑肿,似溃未溃,或时热烘麻木。
组成:寒水石三两(另研),飞滑石三两(另研),蛇床子四两(炒),鳖甲五两(炙),白微四两(炒),地肤子四两(炒),白芷三两(晒),白鲜皮三两(炒),百部三两(生蒸再炒),樟脑(临用时加入同研)。
用法:上为细末。以麻油调搽,一日一换,不可用水淋洗,不可燥抹,直待结靥退后,方可净洗。一月可愈,如黑影未退,须搽百日,才能断根。
5.血风散
来源:《古方汇精》卷二。
主治:远年近日烂腿,血风等疮。
组成:烟胶,红土各四两,水龙骨二两。
用法:上各为细末,和匀。桐油调敷,间日一换,葱水洗。
6.马齿苋膏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四。
别名:大马齿膏(《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两足血风疮,并两脚背风湿疮,疼痒至骨。
组成:马齿苋(切碎,焙干,净)五钱,黄丹(飞),黄柏,枯白矾,孩儿茶各三钱,轻粉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和匀后入轻粉,用生桐油调摊于厚桐油纸上。用葱椒汤洗净患处,贴之。
三、血风疮内服方
1.荆防败毒散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八。
主治:
1.《摄生众妙方》:疮肿初起。
2.《医宗金鉴》:血风,遍身瘙痒之疹;风温汗少者;及痘夹癍,毒火郁遏,伤于阴血,血热相搏,浮游之火散布皮肤之间,与痘相类而出,片片如云头突起者。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防风,荆芥,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
用法:上用水一钟半,煎至八分,温服。
验案:
1.接触性皮炎。
《吉林中医药》(,2:28):李某某,男,35岁。因搬运六六粉,出现头面皮肤瘙痒,灼热,搔后出现米粒或黄豆大小皮疹,一天后遍及上半身,并渗出黄水,伴恶寒发热,心烦、经治而愈。5个月后上症复发,面额、背部出现李子大脓疮,红肿焮痛,用抗生素、激素类药均无效。舌质稍红,苔厚白、脉浮。用上方加土茯苓煎汤内服,外用苍耳草、苦参、蛇床子煎汤熏洗,日二三次,17剂后症状全愈。9年后随访未复发。
2.女性外阴皮炎。
《浙江中医杂志》(,7:):应用本方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各g,甘草g。制成冲剂,每袋含生药10.5g。每次1袋,1日3次,10天为1疗程。外阴伴有白色苔藓样变者,服药需3个疗程以上。治疗女性外阴皮炎例。
结果: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外阴皮肤恢复正常者为)65例,占63.11%;
有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外阴皮肤基本恢复正常者)35例,占33.98%;
无效(自觉症状及外阴形态同治疗前比较无改善者)3例,占2.91%;
总有效率为97.09%。
2.百效丸
来源:《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主治: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脓窠,血风疥癣。
组成:黄柏,苦参,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防风,防己,荆芥,紫苏叶。
用法: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每服三钱,白汤送下。一斤服完,除根不发。加蛇蜕一两研更妙。
方论:
黄柏为君,
苦参为臣,
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为佐,
防风,疮在上为使,防己、荆芥、紫苏叶,疮在下,此三味为使。
3.散血疏风汤
来源:《外科百效》卷一。
主治:血风黄疱诸疮,肿热痛痒。
组成:荆穗,牛蒡,乌药,甘草,防风,金银花,羌活,血竭,红花,白芷,升麻,黄柏,地黄。
用法:水煎,入盐、酒服。
4.疮毒化毒散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用:解毒活血,透达经络壅塞,退热消肿,宣通气血凝滞。
主治:痈毒热疖,焮肿疼痛;小儿胎毒,头疮秃疮;斑疹余毒,流脓流水;项肿腮肿,溃破流脓;耳疮耳底流脓水;各种血毒流脓;风火毒,血风疮。
组成:乳香,没药,赤芍,花粉,川军,元连,甘草,绿豆面,白芷各三钱,贝母六钱,冰片五分,雄黄八分。
用法:上为极细末,后兑冰片、雄黄,再共为细末调匀,贮瓷瓶内。周岁小儿每服一分至五分,周岁以上者,每服五分至一钱,白开水送下。
5.十二味地黄饮
来源:《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功用:滋血、润燥驱风。
主治:血风疮,燥热内淫,风邪外袭,风湿相搏,发为疙瘩,或如粟米,搔痒无度,破浸脂水,津淫成片,小便不调,心烦口渴,夜热内热,日轻夜重者。
组成:大生地六钱,当归,生黄耆各三钱,何首乌五钱(生),地骨皮三四钱,丹皮,荆芥穗,白芷各一钱五分,白芍(酒炒),白僵蚕,白蒺藜,麦冬各二钱。
用法:水煎,早、晚服。
6.地黄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主治:血风疮,血燥痒盛不眠。
组成:生地,熟地,何首乌(生)各三钱,当归二钱,丹皮,黑参,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一钱五分,红花,甘草(生)各五分。
方中丹皮,《医钞类编》作“丹参”。
用法:水煎,早、晚服。
7.追风解毒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五引两川叔传方。
主治:血风疮,并湿热生霉,其形如钉,高起寸许者。
组成:连翘,黄芩,栀子,黄柏,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全蝎,僵蚕,蒺藜,金银花,威灵仙,归尾,赤芍,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锉。水煎服。
四、血风疮外用方
1.松炭散
来源:《仙拈集》卷四。
主治:血风臁疮,并刀斧狗咬。
组成:老松香(熬六七次,每次入冷水去毒),木炭(烧红,闷熄)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厚敷疮上,一日一换。二三日愈。
2.玄精汤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血风疮,并臁疮痒至彻骨者。
组成:盐卤水。
用法:用盐水温洗之,或食盐一碗,滚水冲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红筋为度,则好肉自生,次用雄黄、黄柏各二两,轻粉三钱和匀敷之,绢帛扎之,半月方解。
3.柏粉膏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血风等疮。
组成:轻粉。
用法:上为末,用生柏油调,随疮大小摊纸上;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过,贴之,布扎紧勿动。先三日痛,次二日痒,再二日共七日去药,已愈。
4.潮脑膏
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主治:血风疮。
组成:黄连一两,白芷五钱,轻粉三钱,潮脑二钱,川椒三钱。
用法:上为细末,用熟菜子油调稠,摊在一个大碗底上,倒合将瓦高支,用艾四两揉作十团,烧熏碗底上药,如油干,再添油拌再熏,必待艾尽。乘热搽在患处,外用油纸草纸包之,次日即消,不过三宿全好。
5.七珍膏
来源:《万氏家抄方》卷一。
主治:血风疮极痒,抓见血者;并治一切恶疮痈毒。
组成:乳香,没药,轻粉,白花蛇,孩儿茶各三钱,朝脑二两,麝香七分(俱细末)。
用法:先用香油一斤,槐枝青者截百段,陆续下枝,俟煎枯再下,至滴水成珠,次下黄蜡一两五钱,又下定粉十二两,提起微温,方下上细药,即成膏,用水浸一宿,去火气,收藏。
6.松油膏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主治:血风等疮,诸药罔效者。
组成:枯矾十两,矾红二两,麝香三分,冰片五分,熊胆一钱,轻粉三钱,乳香,没药,黄丹,甘草,黄柏,大风子肉,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钱,雄黄,苍术,厚朴,苦参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先用槐枝、葱、艾、川椒煎水洗过,次用松油调敷,纸盖布扎,二日一换,敷洗如前。
7.救苦灵丹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臁疮,血风湿毒诸疮。
组成:三黄汤,煅石膏(研末)四两,黄蜡十两,白蜡十两,密陀僧(研末)一两,花椒(去茎)一两五钱。
用法:上用麻油三斤,煎滚入花椒,煎黑去滓,煎至滴水成珠,将白蜡溶化,次下甘石、陀僧,调匀成膏,将皮纸裁成八寸长,三寸宽,油面拖之,凉干收用,愈陈愈妙。
8.三油膏
来源:《外科大成》卷二。
本方原名二油膏,据《医宗金鉴》改。
主治:鹅掌风及血风等疮。
组成:桕油,牛油,香油各一两,黄蜡一两,银朱一两,铅粉二钱,麝香二钱。
用法: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为度。
9.十神膏
来源:《洞天奥旨》卷八。
主治:血风疮。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