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内服能六止,外用尤擅敛毒疮

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传》中说:“藘茜千担,也比千乘之家”。文中所说的藘茜,指的是茜草科植物茜草。在汉代,种植茜草的地主,竟可富比千乘之家的公卿诸候。这是因为这种植物的根茎,不仅仅是一味常用的行血止血的中药,所含的茜素,还是天然的植物染料,在当时名贵一时。达官显贵的朱衣紫袍,粉黛小姐的裙衩纱帐,都离不开这种色素的点染。其实,在中药大家族中,还有很多中药用都有“皂物染发”的作用,如栀子、紫草、旱莲草、大青叶等。除药用植物外,还有一味含鞣质的虫瘿,也是一种天然的染发剂,这就是虫类药五倍子,古人称之为“百药煎”。

五倍子又称百虫仓、木附子,是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信蛋蚜在其寄生的盐肤木、青肤杨或红肤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寄生于盐肤木者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寄生于青肤扬等树者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其与糖、茶叶共发酵后称作“百药煎”。采收后,投入沸水中煮3~5分钟,将虫瘿中的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角倍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肚倍以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上品。角倍的产量为高,而肚倍的质量最优。

早在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五倍子能:“治肠虚泄痢。”

宋·刘翰《开宝本草》曰:“疗齿宣疳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曰:“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清·汪机《本草备要》曰:“其色黑,能染须。嗽由外感,泻非虚脱者禁用。生盐肤木上,乃小虫食汁,遗种结球于叶间。壳,轻脆而中虚,可以染皂,或生或炒用。”清·张璐《本草逢原》曰:“川文蛤善收顽痰,解热毒。黄昏咳嗽,乃火气浮于于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若风寒外触暴嗽,及肺火实盛者禁用,以其专收而不能散也。故痰饮内盛者误用,则聚敛于中,往往令人胀闭而死。为末,收脱肛及子肠坠下。百药煎性浮,味带余甘,治上焦痰嗽热渴诸病,含噙尤宜。煅过主下血,乌须发,消肿毒,敛金疮。治喉痹口疮,掺之便可进食。清·严洁《得配本草》曰:“咸、酸、寒、涩。入大肠经气分。敛肺止血,收痰止汗,除泻敛疮。得盐梅,治小便尿血;得乌梅,疗赤痢不止。配五味子,止黄昏咳嗽;配蔓荆子,治风毒攻眼;配鲫鱼,治脏毒;配白矾,治肠风下血。和荞麦面,治寐中盗汗;合全蝎,掺聤耳;合黄丹,敷风眼赤烂;合腊茶叶末,搽阴囊湿疮。或炒,或生用。”清·黄宫绣《本草求真》曰:“五倍子专入肺、脾。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眼目赤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出口干,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敛;攻于眼目,则必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又能浮溢于表,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本草新编》:“此药外治之功居多,内治之功甚少,存之以备疮毒之用耳”。

清代医学家张珍同在《医学传心录》中有歌诀云:“独圣散五倍,为末津调配。脐中敷一宵,汗出顿时退。”说的是用五倍子研末后,用唾液调后外敷脐中,可治疗盗汗自汗症。汗为人体的五液之一。中医病机学认为,盗汗自汗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五倍子酸涩敛汗,现代药理学认为,与其所含的鞣质有关。临证常单用或与浮小麦同为细末,外扑肌肤亦可。民间亦有用五倍子研末与荞麦共蒸饼,用于小儿疳积多汗和肺结核患者盗汗的食疗方。除外用敛汗外,五倍子还常用来治疗肿毒、痈肿、疥癣、烫火伤等。单用可与枯矾、金银花、蜂房等消痈解毒类药同用,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五倍子散”。在妇科学中,治疗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和子宫下垂等,常用“五倍子枯矾散”外敷或熏洗;口腔科也常用五倍子煎液,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眼科用古方“神效驱风散”化裁,治疗风毒上攻眼睑的赤肿溃疡;男科学则用五倍子外用可内服,治疗遗精、早泄等症。由此看来,五倍子的确是中医临床各科方简药效的虫药。

五倍子有与诃子、罂粟壳等植物药相同的涩肠止泻的作用,常用于治疗久泻、久痢、大便稀溏、肠风下血等症。与五味子、赤石脂、仙鹤草等收敛止血的药辨证组方,常用的方剂如金医学家张洁古《洁古家珍》中的“五倍子散”,五倍子与地榆共组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倍子富含的鞣质能使皮肤、粘膜溃疡等局部组织的蛋白凝固,故显收敛的作用;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有止血作用。体外试验证实,五倍子煎液对金黄色葡萄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成分主要在皮部。

现代对五倍子的临床应用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国名老中医石春荣最擅用五倍子倍量、黄连、盐黄柏、地肤子、蛇蜕、蜂房各等量,以香油制五倍子膏,用以治疗多种外科疮毒痈疖、顽癣湿疮久治不愈者屡获良效。求药者踵趾相接。

石志超教授秉承家学,更拓展了五倍子临床应用范围。常以五倍子内服治疗久病虚喘、久泻久痢、男科久病滑遗不愈、女科久虚带浊不止等慢性病顽疾,只要临床辨证属纯虚者或久病证近纯虚者,处方或主或辅多用五倍子以收功。

石师临床以五倍子外用更多新意,临床上常采用五倍子、冰片、枯矾、蛇床子、地肤子适量(多约各10-15克)水煎剂,浸泡溻洗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数日可愈。石师尚用五倍子20克,蛇床子20克,地骨皮20克,冰片1克,枯矾20克,治疗男子早泄顽疾,又名壮阳汤洗剂,以煎好备用的汤剂,泡洗阴茎,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液搽洗阴茎头,只要无皮肤损伤,则不厌其多,旬日可效。石师每以五倍子、黄连、丹皮各等量,以适量香油煎炸后,过滤药渣,取油备用,外用滴耳治疗反复发作的中耳炎,疗效可靠。治疗久泻久痢,以五倍子20克、白及10克、炙诃子10克、牡丹皮10克、黄连3克、炙甘草10克(或加适量西瓜霜),保留灌肠,祛瘀生新的药物直接灌到肠间,药力直达病灶,因势利导,就近扶正祛邪,敛疮温养,而使肠道顽疾久损早日康复。

《当代名医临症精华·肿瘤专辑》载名老中医李济舫治疗乳岩效方消岩膏(外治)。言之:“家传世医疡科,祖孙相传,已历三世。对慢性诸外症,像瘰疬,乳岩,瘿瘤等阴症,沿用消岩膏,效验居多。先祖继云公,先君云孙公尝谓此方当年曾以百金易得者,故一向私自配制,秘不告人,虽及门诸弟子,无有知者。笔者积累了20年的经验,效果指不胜数,兹将原方介绍如下:五倍子(瓦上炙透)30克,山慈姑30克,土贝母30克,川独活30克,生香附30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共研细末,用醋膏调和如厚糊状,摊贴核块上。使用时注意贴膏地位,不可过小,当视核块的状况,略为加宽,必须贴着四周,始隐固而不致移动脱落。一日一易,至全消为止(近时用法,将膏涂脱脂纱布上,橡皮硬膏粘上较妥)切忌时时揭开,时时更换。附录:制醋膏法:用上好米醋,陈久者更好,不拘多少,文火熬老至四分之一为度,冬季可凝结不散,夏天可略加白腊少许〔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热倾入冷水中,以去火毒为要。禁忌:急性发生的化脓性炎症忌用此膏。”

医院肿瘤科曾应用“肝癌止痛膏”外敷治疗肝癌,方法:仙人掌去刺、捣泥浆,五倍子、生大黄、冰片、制马钱子各50g,研末与仙人掌和为膏状药饼。视病人疼痛部位及范围大小外敷,隔日换药1次,每15日为1个疗程,休息3~5日,再进行另一疗程。对肝癌并发疼痛的23例病人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占5例,部分缓解占16例。

现代五倍子入药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而以四川为主。秋季摘下虫瘿,煮死内中寄生虫,干燥。生用。五倍子有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等别名。

五倍子性味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功能: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临床适应于①肺虚久咳,②自汗、盗汗,③久泻久痢,④脱肛,⑤遗精早泄、白浊带下,⑥各种出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⑦痈肿疮疖、烫火外伤(多为外用)。今人将五倍子功能主治概括为“六止”: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脱、止遗,可谓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五倍子还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敛肺止咳的虫药,多用于久咳气逆的内伤咳嗽,证属肺阴亏耗所出现的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患者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与地骨皮、沙参、百合、知母等配伍,共收清虚火、祛劳嗽之功。使用注意:由于五倍子天性酸涩,临床上六邪犯肺的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湿热积滞未清之泻痢,均禁忌服用,以免闭门留寇,迁延病情。

用量用法:内服:煎服,3~9克;入丸、散服,每次1~1.5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现代药理研究;五倍子中主要含复杂的鞣质,树脂、脂肪、淀粉等。据《中华本草》载:五倍子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沉淀物,皮肤、粘膜、溃疡接触鞣质后,其组织蛋白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液凝结而具止血功效。鞣质对正常小肠运动无甚影响,由于其收敛作用而减少肠道炎症,故可制止腹泻。体外实验表明五倍子煎剂对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伤寒杆菌等革兰氏阴性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给中医临床用药有益的借鉴。

大连市中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任医师石志超

大连市启玄堂中医门诊主任主治医师石鉴泉

大连中医药学会

〓〓〓〓〓〓〓〓〓〓〓〓〓〓〓〓〓〓

大连中医药学会金州门诊公众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yc/9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