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日历美丽的传说,优美的本草

悠闲的秋风一丝一丝的变化着,由之前的凉凉惬意到现在的外套加身,一点点的堆砌着秋的风貌,原本还有些火辣的空气蔓延在无垠的天际,转眼间已是叶落乌啼的潇潇之景,不禁让人感觉这世态的炎凉,季节的更替,也赞叹着自然的魅力。一夜的秋风夹杂着丝丝的细雨,滋润着干涸的大地,无精打采的大地仿佛又换上了新妆,展示着秋的魅力,亦展示着秋风的魅惑。

清晨的一缕阳光洒下,晃动的秋风甩干了叶上的露珠,潮湿的大地依旧残留着昨晚细雨的体温,芬芳的泥土散发着古老的灵气,园中那不安时令的蛇床却依旧芳香。伫立在风中,群带着拔节的声响,散播着白色的芳香,伴着秋风却依旧笑看天涯。

蛇床(Cnidiummonnieri(L.)Cus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蛇床属(CnidiumCuss)植物,蛇床属植物世界约有20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我国有4种1变种,分布几乎遍布全国,而河南仅有一种,即为---蛇床。

蛇床,从其字面可以理解为蛇的床榻,

关于其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传在秦朝时期,在我国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人们过着日起而耕,日落而息的祥和的日子,突然有一天村里流行了一种皮肤病,患者浑身出痘,奇痒难耐,当地的郎中使尽各种方法也未能找出病因,未能解除村民的病患。突然有一天,从外来了位仙风道骨的修士,他介绍说:“在东海的一个小岛上,生长着一种药材,只要用其煎煮擦拭身体,病患便可解除,但这个海岛却是十分危险,因为岛上遍布毒蛇,而这种药又常被蛇压在身下,采集十分危险。”为了治病,解除乡亲们的疾患,有一位热血青年自告奋勇,亲自独闯蛇岛。

在当年的端午时节,青年在一位老药农的指引下,他身带雄黄酒,先把药酒洒向毒蛇,麻醉毒蛇,然后从蛇身下冒险采回两大篓草药。回村后,他将药煎煮后分发给疾患者擦洗,不多久,村里人便都痊愈了。

在当下,由于这种草药功效显著,又无名字,青年依据其生长状态将其命名为“蛇床”,由此,蛇床因其而流传至今。

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蛇床究竟是怎样呢?接下来的一盏茶的光阴咱们共同认识下优美的本草---蛇床。

蛇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圆锥状,细长。柔弱的茎枝错落的萦绕在有条棱的主茎上。卵形的叶片搭配上2~3回的羽裂,形似塔状的亭楼。由下至上,似有环抱的叶柄依次渐短。羽裂的叶片先端呈尾状尖,且装点上了点点的白纱。

由下至上,基生叶与茎生叶相同,只在叶柄长度上有所区分。

花序顶生,远处看去如撑起的一把把纸伞,随风摇曳,透露灵动的光彩。小花白色,白色的花瓣映衬伸出的雄蕊,袒露的花柱基部膨大,先端向下反曲,5枚雄蕊与白色花瓣交替排列,花药不安分的装扮上粉红色的外套。洁白的花瓣,其先端向内反折,5枚轮转的反转小舌如旋转的罗裙,美丽飘逸。线状的苞片趁着未开的花蕾,翘首张望,等待花开,等待着迷醉的芳香。

香荣飘散,稚嫩的果实悄然爬上苍穹,似乎是刻意的着装,绿绿的果实,洁白的基柱,整齐划一的排列,让人不禁想多注视几眼。在这安静的空气中你会发现柔弱的双悬果起伏的排列着隆起的褶皱,犹如浩瀚的山岭,连绵起伏。

褪去青涩,蛇床的果实开始换上了灰棕色的具有成熟气息的外套。搭配着突起的纵棱,更能体现这秋的意蕴。翅状的果棱,每棱槽有油管1个,在双果合生面有2枚油管。

说了那么多,其实蛇床的果实是市场上常用的中药,中药名为“蛇床子”。蛇床子用药历史悠久,具本草考证,蛇床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且以果实入药。另,《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且有植物名字由来,形态、功效及功效等的记载。具《本草纲目》记载,因蛇喜好卧于其下而吃其果实而得名“蛇床子”,这也与之前传说相呼应。

蛇床子味辛、苦,性温,归肾经。有温肾壮阳、散寒祛风、燥湿杀虫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肾虚以及瘙痒等疾病。而且根据疾病不同,蛇床子即可外用,也可内服,是一味不可多得药材。

重要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医治患者,也在于源头的美丽。即使看上去朴实无华,但经其剖析,你会发现她有一个不平凡的内心。

秋风消散,夜雨落幕。晨起的朝阳似有余温但却已悄悄地放凉,最能够体味的就是这斑驳的秋风。一场秋风起,一夜飘叶飞,飞向哪里?飞往那永不褪色的反复循环,飞往那万年长青的时光轮回,飞往那代代相传的博大中医药。

本文作者:本草植物

图文排版:倩雯

图片来源:本草植物

声明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yc/3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