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到,食用野菜有门道

春夏季节,万物生长,很多市民已经控制不住野外踏青的步伐,大家纷纷戴上口罩、拿着铲子,来到野外山间挖野菜。与此同时,野菜中毒事件也较平时有所上涨。怎么甄别野菜是否可食用?怎么安全健康地享用野菜?近日,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科,请消化内镜中心科主任黄宏仁为大家答疑解惑。

市民喜食野菜野菜中毒事件频发

我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1.04%,为全国9大生态良好示范区之一,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居全省第一。四季分明、雨水充足的自然气候为野菜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一到春天,山里、田边、坎上,甚至道路边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野菜,市民也喜食野菜,采摘不停。

“城郊象鼻子有满山的蕨菜,我都装了两袋子。”市民陈女士是名户外爱好者,每年早春到初夏,她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往山里“钻”。蕨菜、笋子、香椿、野葱这些珍馐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享受自己动手采摘的乐趣,不是多少钱可以买来的”。

“今天采了很多艾草,给家里人分一点,可以动手做青团。”市民张先生刚刚从鹤城区城南街道桥梁村回家,就迫不及待“炫耀”今天的采摘成果。记者看到,张先生的后备箱中已经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菜。“这段时间天气很好,刚好借这机会跟孩子出来亲子游玩,顺便再采些野菜。”

但是,随着市民采摘野菜的增多,野菜中毒事件也多了起来。“前几天我院刚接诊一名吃菌类中毒的病患,好在送医及时才挽回了性命。”黄宏仁提醒广大市民,“野菜不光是风味迥异,其食材特性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二是食材的因人制宜问题。”

学会甄别野菜才能放心大快朵颐

首先,从食品安全角度,黄宏仁教了大家从五个方面来鉴别有毒和无毒野菜,尤其是野生菌类。他告诉大家:“对于野生菌类的甄别,我们大致可以从生长环境、颜色、形状、分泌物、化学鉴别等方面来看。有毒菌通常喜欢长在阴暗、潮湿的比较肮脏的环境里,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尤其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而且有毒菌采摘后一般很快会变颜色。有毒菌的盖中央一般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一般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浓,一般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最后,还可以将可疑菌的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食野生菌,特别是自己不认识的菌类,一些有毒的蘑菇跟我们平常吃的长得非常的相似,肉眼难以分辨。”

对于采挖其他野菜,黄宏仁也提出了不少建议。“由于汽车尾气污染、水体污染,城市内道路旁、河湖边的野菜不要采挖。在郊外,也要尽量避开路边、田头的易污染地块采挖。有的野菜生长在垃圾堆或者河道附近,这些地方土肥、长得茂盛,但由于长期生长在污染地带,这种野菜很难清洗干净,也不要挖。最好选择田野、山中生长的野菜挖。”他介绍道,“在挖野菜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野菜,不认识的最好别挖。在食用野菜前,要养成用水浸泡野菜的习惯,并充分洗净。野菜最好是现采现吃,久放的野菜不能吃,不但不新鲜,而且营养成分减少。一些常见毒野菜比如狼毒草、蛇床子、苍耳、野芹菜、山茄子、野大蒜等都要避而远之。”

黄宏仁提醒,如果食用野菜后出现兴奋、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并伴有肠胃炎症状,必须要考虑到野菜中毒可能,并及时就医。

野菜因人制宜中医角度药食养生

“国人食用野菜源远流长,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药食同源,很多野菜本身就可入药,在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之偏甚,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宜的食材。”从食材的因人制宜方面,黄宏仁也给出了不少建议。

“首先,苦味野菜不宜多食,苦味野菜性凉味苦、有解毒败火作用,但过量食用会损伤脾胃。部分苦味野菜还可引起过敏,例如灰菜、马齿苋、槐花等,有些人吃后皮肤在太阳下暴露,极易诱发日光性皮炎,在眼睑、面部、颈部及手臂等部位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甚至出现水疱。野生小蒜如果吃多了,会出现咽喉干燥、眼目赤肿等症状。”黄宏仁说,“所以,吃野菜后一旦出现周身发痒、浮肿、皮疹或皮下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医院诊治,以免拖延,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

黄宏仁还介绍了三种常见野菜的特性:“野菜中的野葱,我们常用来炒鸡蛋、炒腊肉等,在中药里叫做薤白,其性味辛、苦,温,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效,因此那些患有心脏病、痢疾、肠炎者食之有益,而气虚胃弱者就要避免食用。鱼腥草也叫折耳根,我们用来凉拌、炒腊肉都是极好的,其性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因此对于患有肺炎、痰多、咳嗽发热、尿路感染的人有疗效,而对于脾胃虚寒或患虚寒性病证的人就不适宜。薄荷又叫鱼香菜,用来放入鱼汤非常鲜美,其味辛、性凉,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之功效,对于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肝郁气滞、胸闷等都有效果,但是由于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因此体虚多汗者不宜食用。”

黄宏仁表示,在食用野菜的同时了解一些养生知识,可以既满足食欲,也可以修养身体,有一举两得之利。(记者张卓王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yc/10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