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教授是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临证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沈绍功教授抛弃门户偏见,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通过家族传承、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相结合等形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提倡中医治疗应序列化(气、血、痰、瘀证治)、多元化(药疗、食疗、体疗……)、客观化(主症、舌象、脉象)。沈氏女科年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掌握了可信的取效“绝技”,虽然绝非万能,但值得总结、完善、推广、发扬,以便启迪同仁,造福民众,利于患者。沈绍功教授的临床讲稿,理论切中病机,中药配伍精妙,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实证泻法六要1,先调中焦。
也就是胃气为本,需要开胃。苔腻的用温胆汤。昨天我讲了,温胆汤四个主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还有四个药不用,半夏能祛痰,太燥;生姜能祛痰,太燥;甘草、大枣非常滋腻,对痰浊不利。里面还要配伍:配伍开窍的石菖蒲、郁金;配伍清热的连翘、公英;配伍醒脾的木香、砂仁;开胃的焦三仙、生内金。这是一个基本的胃气为本,先调中焦。
,给邪出路。实邪必须给出路,使邪能排除体外。也就是有四条出路:
?(1)通过汗出。发汗,从肌表出。比如用防风、桔梗、蝉衣、发汗透表。当然要忌大汗,汗多了要伤心阳和胃气。?()通过润肠缓泻从大便出。用全瓜蒌、草决明、菊花和当归。但忌俊下,以防伤正。?(3)通过淡渗利尿从小便出。主要用车前草、泽泻、泽兰、石苇、生薏苡仁、冬瓜仁。?(4)通过凉血从营卫出。主要用生地、丹皮、赤芍、生栀子,给邪出路。四条出路里面,最安全,出的最干净,就是利尿,而且不会伤正。
3,疏通为宜。泻法一定要以疏通为宜,疏通的办法有四个办法。
?(1)透窍。选用川芎和石菖蒲。?()理气来疏通。用柴胡和郁金。?(3)活血来疏通。用泽兰和王不留行。?(4)用温通。用桂枝和花椒。
4,重视反佐。因为祛邪药都比较烈性都有偏性,往往能祛邪,但往往也会带来副作用。为了防止偏差,纠正副作用,要用反佐。反佐分两类。
?(1)第一个就是寒性反佐。用温药的时候怕它过头,就选用寒性的反佐,加一两个公英、连翘、栀子、黄柏、白花蛇舌草。?()热性反佐。用寒药的时候,怕太凉伤正,采取热性反佐。选加肉桂、高良姜、乌药、仙灵脾和鹿角霜。
5,注意引经。攻邪加上引经是药到病除提高疗效的关键。引经药分两类;
(1)一部分是分类引经,分部位引经。上面部位用小量的升麻、桑枝、葛根、柴胡、僵黄;下面部位的取重量的川牛膝、木瓜、独活和车前草,加于不加引经药疗效会大不一样。
()分脏引经。?a,入心的用炙远志和琥珀。琥珀是引经的好药也是安神的好药,但琥珀现在都用琥珀粉,琥珀粉不溶于水,你要吃琥珀粉不要用水来调,要用蜂蜜来调,或者装在胶囊里面吞服。?b,入脾的用砂仁和干姜。?c,入肺的用橘红和桑白皮。?d,入肝的用薄荷和川楝子。?e,入肾的用黄柏和补骨脂。
6,中病即止。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常服,不能久服,尤其用功防过厉之品。像半夏、厚朴的燥性;附子、肉桂的热性;龙胆草、白头翁的寒性;虫类药的毒性;都要注意中病即止,不能久用长服。
扶正祛邪法则活用其活用的原则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时防其伤正,扶正时防其恋邪。
?“气虚常伴停水”?“血虚常伴瘀热”?“阴虚常伴痰湿”?“阳虚常夹寒凝”
扶正祛邪,这在临床上最矛盾,最容易疏忽的一个法则,临床上最多见的就是虚实夹杂。要怎么办呢?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先祛邪后扶正,祛邪的时候防它伤正;扶正的时候,要防止它恋邪。
你比如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他心绞痛也较厉害,而且在于发憋发闷;二一个心慌气短,腰酸背痛。一看舌苔是腻的,脉沉细的,这就矛盾了,既有痰浊,又有气虚和肾亏,这矛盾了,就虚实错杂。
怎么办呢?先祛邪,化痰浊,用温胆汤,二陈汤祛痰浊。
但是呢在祛痰的过程中,你不能加半夏、厚朴化痰浊,它燥啊,影响它正气呀,痰化了你才用补气,健脾,调肾的药。比如香砂六君子汤,杞菊地黄汤,再给它扶正。
但这个时候你不能用滋腻的药,比如熟地、麦冬、玉竹你就不用,用了以后利邪了,痰浊又起来了,这在临床是最多见的一个矛盾治法。
昨天问了三个问题,都牵扯到这个问题,要下决心,不能拖泥带水,就是祛邪,祛完邪扶正,这样才有效。你又要祛邪又要扶正,你肯定失败,这我几十年的经验。
原来我也舍不得呀,说病人这么虚光祛痰行吗?这就跟你们思路一样,既用祛痰药又用扶正药,结果舌苔更腻了,效果不好了。最后总结了,斩钉截铁,别三心二意,单一的祛痰,单一的扶正。这是临床最多见的矛盾治法。
重视升清降浊要重视升清降浊。
中医的升降理论,清要升,浊要降,升降出入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升降失调也是人体致病的重要的病机。
脾主要升清,胃主要降浊。升清才能运化,降浊才能纳谷。所以所有的病先调它的升降。
升清用什么药呢?升清用生黄芪、各种参类、白术、仙鹤草、升麻、柴胡、桔梗、蝉衣、葛根、川芎。这十个药我反复给你们讲,别一升清就十个药都用上,你就没有余地了,里面用一两个来回的换。
降浊的药就有苏子、杏仁、陈皮、竹茹、赭石、磁石、珍珠母和旋复花这八个药降浊。这个论治巧配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升清降浊。
刚才我讲了,高血压的病人,你给他很对症,证类说的也很准,比如痰瘀同治,或者调肾,你再加个升清降浊的药。比如痰瘀同治里面,你加个柴胡,你加个珍珠母,升清降浊,他疗效不一样;
糖尿病的病人,刚才那位同仁,糖尿病我给你补气为主,你回去琢磨,补气养阴这个时候你再加上升清降浊的药,升清用葛根或者仙鹤草,降浊的药你用一个杏仁,降糖效果不一样。
所以辨证很对症,论治很巧,你再加上升清降浊会明显的增加疗效。
肝脾制化乘侮要注意肝脾的关系,肝和脾,木和土啊,这也是临床巧配的一个关键。木克土,往往就形成了肝胃不和,刚才讲了用四逆散。一个肝气,一个脾胃是临床所有病的根本,重要的病机。《内经》讲了,百病生于气,对不对?李东垣讲了,脾胃是所有病的根源。
所以抓肝和脾,木和土的关系。主要用柴胡、枳壳、白芍、黄连、川芎、赭石和莱菔子。这就我把四逆散给你变通了,不是原方的四逆散,提高疗效里面加了好多别的药加减。
反过来,木克土就是脾胃不调,要用逍遥散。肝是气,脾是虚。白术、云苓健脾,当归、白芍柔肝,加上柴胡疏肝,薄荷引经,组成了逍遥散。我也给你加减变化了,这我反复讲,你方剂绝对不能死记硬背,原方照看不行的。
因为方剂跟古方,时代不一样了,变化很大,你死记方剂,肯定影响疗效,你就要掌握它的方义,对不对?你比如逍遥散、四逆散,四逆散它的方义就是疏肝和胃,逍遥散的方义就是疏肝健脾,掌握这个原则,灵活变化加减,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很提高疗效,这就是巧配,别死守。
祛风不忘和胃中医讲,风是百病之长,什么病都离不开风。
当然风有外风有内风,甭管外风和内风,巧配的一个办法就是和胃。当然古人还有养血祛风呀,平肝息风呀,都不如和胃。
怎么和胃呢?风善行而数变,别忘了加上和胃的药,二陈汤和木香、砂仁,和胃呀!
我经常碰到荨麻疹,这个病很难治,反复性很大,外科大夫光知道和血息风。我是用什么呢?用和胃的办法来治疗,什么方子呢?我在这不保守啊,要讲到全科论治,明天我还要讲。
什么药呢?莱菔子、葶苈子、地肤子、蛇床子、石菖蒲,郁金、制军、丹皮、赤芍、云苓、陈皮、丹参和紫草。这对荨麻疹比单纯的养血熄风效果要好,而且一般不会复发。
荨麻疹你不要吃发物,吃这个方子,好了一般不会复发。你看这方子里面,大部分都在和胃,莱菔子、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都是和胃的药。
另外反过来,表证的时候,解表加和胃的药,用茯苓、陈皮、姜半夏。内风息风的时候,也加和胃的药,用木香、砂仁和炒苍术。这样祛风的效力就大了,效果就好了,这是我讲真正的方子,你基本上抄下来了。
心肾对立统一心和肾的对立统一,这是巧配里面的一个高招。
心主火,肾主水,心阳下降了,才能滋润肾水,肾水上润了,才能平息心火。因此呢,在临床各种病都要想到心和肾的不交,要采取交通心肾。要加用交泰丸。黄连10g,肉桂3g,3:1,这样也是增效的一个巧配。
论治宜活外感病的治法有四则。内伤病的治法有两则。
最后给你总结一下,今天讲了一天论治巧配,也就是论治要活,怎么活呢?
外感病有四个活法。?(1)风寒,辛温解表,用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用桑菊饮和银翘散。这是第一大的原则要活。?()要注意透表。要辩证的选用川芎、桔梗、蝉衣、桑白皮和芦根。就是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里面要适宜的加一两个透表的药来提高疗效。要注意透表。?(3)要重视分利,就是利尿和润肠。主要加车前草、泽兰利尿;草决明、全瓜蒌润肠。?(4)第四个活法,要强调扶正。要选加生黄芪、白扁豆、仙鹤草。
所以给你总结了,中医治病无非一类是外感实病,一类是内伤杂病。外感实病就这四个关键,活了就有效了,这是第一部分。
外感病要活,这我给你们总结了,中医内科分清内伤,外感。就这么简单。
内伤病的论治有两个活法。?(1)第一虚证来讲,补脾不如调肾,用杞菊地黄汤。主要有这么七个药:白菊花、枸杞子、生地黄、黄精、生杜仲、桑奇生和蛇床子。这是虚证。?()实证要痰瘀同治,温胆汤为主方。竹茹、枳壳、云苓、陈皮、石菖蒲、郁金、莱菔子和丹参。丹参要用30g。
中医很神秘,学中医很难,这两天我就给你们最简化了。内伤病的虚证、实证怎么分?以舌为准。但见一症便是,它症不必悉具。见苔腻的痰瘀同治,苔薄的调肾。简化了,非常简单了。外感病你分清风寒和风热,用透表、用分利、用扶正。我这一身情意呀,我把家传的好多秘方,我都给你简化到这步了!你记住这一步,然后再配合西医的药理,差不多你临床70-80%的患者会有效,但不能十全十美。我行医到如今我还经常碰钉子呢!对不对?用这个办法不灵。
疗效到了70-80%的疗效,你就有信心了,中医就好弄了,不神秘了。
戴好
口罩
疫情防控阻击战继续坚持
pkufhzxy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为您提供优质、专业、全面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是我们永远的奋斗目标!
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宣
稿件来源/中西医结合科
作者/沈绍功
校对/黎巍威叶晖
编辑/史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