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了带下病的概念及带下过多的病因病机,重点论述了止带方内服结合蛇床子散外用治疗带下病的典型案例及体会。
止带方蛇床子散病案举例治疗体会
带下病是妇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常合并有月经不调、闭经、阴痒、不孕、症瘕等,属于妇科四大证之一。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的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中医有“白沃”、“赤沃”、“赤白沃”、“白沥”、“赤沥”、“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均可引起白带过多。若长期不予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带下病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湿热等,但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有内湿外湿之分。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内湿的原因,外湿多因湿邪直接客于胞宫。脏腑功能失调与感受外邪常相互影响。若素体有湿,又感受湿热之邪,从而造成湿热带下。
湿热带下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热内犯;或久居湿地,感受湿邪,蕴而化热,伤及任带而致。或脾虚生湿,湿蕴化热酿成。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肝火挟脾湿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致带下过多。《傅青主女科》曰:“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湿热带下临床上多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黄白相兼,质粘腻,有臭气。胸闷口腻,纳差乏力,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利湿热,杀虫止痒。方用止带方内服配合蛇床子散外洗治疗本病。
病案举例
患者,女,30岁,已婚,于年6月2日初诊。患者自觉带下量多,色黄,呈脓性,臭秽难闻,阴痒难忍,并且胸闷口苦,时有小腹隐痛,小便色黄,苔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见阴道粘膜充血,有散在红色斑点,白带常规示:清洁度III°,霉菌(+)。中医辨证为带下病湿热下注型,方用止带方加减内服。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车前子10g,赤芍10g,丹皮10g,桅子10g,黄柏10g,山药15g,白术15g。七剂,水煎服。另配合花椒10g,蛇床子30g,土茯苓30g,明矾10g,地肤子30g,白藓皮30g,黄柏15g,百部30g七剂水煎,冲洗阴道,每日1次。二诊带下量明显减少,腹痛阴痒减轻,但仍有脓性白带。再服三剂,外洗药同前。三诊则带下止,阴痒及伴随症状消失。
带下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失调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是妇科常见病。若长期不予重视、治疗而发为慢性者很难根治。中医所说的带下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多种妇科疾病,狭义病的病机早在《内经》已指出“任脉为病”。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提出了“带下病”之名。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附带下》中云:“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涌溢而为带下。”《丹溪心法》认为带下过多与湿痰有关。《女科摄要》亦云:“带下多由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痰湿下注,蕴积而成。”虽然历代医家对本病各有其独到认识,但总体来说,认为本病的发病不外乎“湿”。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带下病发病之关键,不论何种带下,其发病均离不开湿邪。而湿邪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大抵不外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外湿多由外感六淫湿热所致。脾肾功能失常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临床上久治不愈患者多以脾虚为主。以至于脾气受损,脾阳不升,运化失常,水谷之精微不能上输以生血,反而聚为湿,湿郁化热,则发为湿热带下。如《医学心悟》曰:“大抵此症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无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湿热带下主要发生在经行产后,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感受湿邪后;或脾虚失运,肝火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致。出自《世补斋.不谢方》的止带方是治疗湿热带下的有效良方,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渗湿止带;赤芍、丹皮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柏、栀子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外洗方中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花椒、百部杀虫;蛇床子燥湿杀虫止痒;土茯苓解毒。且治愈后不容易复发,配合止带方内服均能取得良好的作用。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9月
[2]露红.王自平教授运用祛湿与固涩法治疗带下病经验[J]河南中医,,26(3):21.
[3]齐丽晶论痰浊与带下病[J]时珍国医国药,19(2):-
[4]徐洁止带汤治疗带下病例对照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7(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