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设计课题组主要进行以整合药理学为核心的中药新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从事中药新药发现与上市中药大品种培育。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资助下,按照整合药理学研究策略,从“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和“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药理学”两条技术路线,实现了基于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临床适应症的优化。为元胡止痛片大品种培育的质量标准提升、临床适应症优化和实现“优质优价”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1、元胡止痛片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
通过UPLC-DAD-Q-TOF,建立15批次的元胡止痛片指纹图谱,获得了18个共有峰,15个共有峰通过UPLC-ESI/MSandMS/MS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个厂家不同批次的样品聚为一类,表明同一个厂家的产品化学成分比较接近,质量较稳定,详细请见文献[JLiqChromatogrRelatTech.,36:1–14.]。
在此基础上,进行元胡止痛片的多指标含量测定研究。通过RRLC-QQQ,在9分钟内快速鉴定和定量分析元胡止痛片中17个活性成分,分别为东莨菪内酯、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延胡索乙素、黄连碱、四氢小檗碱、紫堇碱、小檗碱、白当归脑、白当归素、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茴芹内酯、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和异欧前胡素。并用所建立的方法对15个批次的样品进行分析;基于17个化合物的含量特性,使用聚类分析对样品进行分类。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并能同时对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全面明确样品的化学信息,有效控制元胡止痛片的质量,为实现非独家中药品种“优质优价”提供支撑,详细请见文献[JPharmaBiomedAnal.,56:–.]。
2、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联用模型的中药质量评价
中药体外药理活性评价具有灵敏度高、敏感高、特异性好和条件易控等优点,现在常用的给药方式是直接提取物给药和含药血清,前者没有考虑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内,存在体外药效物质与体内药效物质基础相差很大,后者存在基质干扰大、药物浓度低等缺点。为此,中药新药设计课题组建立了“肠吸收-活性”联用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敏感高、特异性好和条件易控等优点[J.Med.PlantsRes6:-.]。
然后,采用“肠吸收-活性”联用模型对12个批次的元胡止痛片进行舒张血管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厂家的产品的舒张血管活性比较接近,来源于不同厂家的产品活性相差比较大,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比较类似,舒张血管活性的高低可以作为元胡止痛片产品质量分级的依据之一。由此可见,化学质量控制模式与生物活性评价具有相互补充,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可以从标准的角度体现出非独家优质产品优质性。
同时,我们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建立了成分与活性之间的关联,即中药“组效关系”。而且,辨识7个关键成分,由于缺乏对照品,仅对其中2个成分(α-别隐品碱和原阿片碱)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这2个成分较强的血管舒张活性[PLOSONE.,8(12):e]。同时,在元胡止痛方的血清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发现α-别隐品碱和原阿片碱在体内大量存在且具有合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J.Chromatogr.B.,:1–9.]。并且,在机制探讨时发现这2个成分的血管舒张活性可能与钙离子通道有关[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e:1-15.]。由此可见,该研究提高了元胡止痛片的质量控制水平,为其他中药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元胡止痛片临床适应症重定位研究
利用高分辨质谱数据和ADMET预测软件,快速、鉴别的对元胡止痛方中6个代谢物进行了化学结构预测;然后,进行靶标预测,通过MedChemStudio软件对21个成分(15个原型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与个FDA批准药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从而获得作用的靶标;采用ATC码的相似性构建化合物-靶标网络,进一步进行基因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元胡止痛方主要作用于阿片类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苯二氮卓类受体、GABA类受体和钙离子通道受体等,据此推测,元胡止痛方不但通过直接作用于阿片类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发挥直接的镇痛作用,同时,具有舒张血管作用,对于紧张性头痛有一定改善作用,另外,还首次发现该方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对于长期疼痛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具有改善作用[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e:1-15.],此新活性的发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为元胡止痛片大品种培育差异化临床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中药新药设计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