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爬上木兰山顶,发现了一片神秘废墟——
体量巨大的奇异建筑物,建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又被整个废弃。
信号塔,看不懂的机器,用途不明的高大建筑……简直就是《三体》里叶文洁所在的红岸基地。
意外出现在山顶的水泥建筑群,早已人去楼空,猜不出它原本的用途和主人,激起了我当考古家或是秘密侦探的好奇心。
所以刚到“基地”,两眼放光,跟盗墓贼见着坟似的。
01兴冲冲爬上楼顶,是一座水泥毛坯瞭望塔,像个信号接收器一样,正监听着外太空的动静。
爬楼过程胆战心惊,铁楼梯和栏杆锈迹斑斑,仿佛随时会崩塌。
踩着它往上爬,风吹来,心都在摇晃。
四周孤寂无人,突然,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人声,吓了一跳,仔细一看才发现露台绑着三个太阳能收音机,正在播放佛经佛乐,会是谁留下的呢?细思更加诡秘。
从瞭望塔下楼,才走进了建筑内部,斑驳的绿墙走廊两侧,分布着一个个空房间。
有的房间,墙上是生锈的锅炉管道。有的房间,墙上遍布中药铺似的格子抽屉,抽屉里塞满集成电路板、发光二极管之类的光电子零件。
原来,是一座工业遗迹,但具体用途依然神秘。
地上散落着看不懂的文件和标签,山顶的E网,阻止了我现场百度。
恐怖电影里的地下通道,这里也有一条。
幽闭的通道看不到尽头,我走下去的时候,被同事弄出的声响吓得炸毛。
走到尽头发现是个机房。原以为这就是个普通地下室,推开门,强烈的阳光猛地灌入,刚适应黑暗的眼睛一阵晕眩,外面居然是片野花丛生的庭院。
地下室被瞬间照亮,豁然开朗。
走出大楼,穿过杂草树林,眼前赫然一座圆柱形高塔。
水塔?油塔?不得而知。
塔身焊着一圈盘旋而上的金属阶梯,管他呢,先爬上去看看!
谢天谢地,塔顶没有诡异的太阳能收音机念经。
远处偶然传来游客高声喊叫的回声,深山里肯定藏着和我一样的探险者,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
02
告别水塔,继续往前走,山顶建筑群的另一片,像一座学校,走廊上格子似的窗户整齐排列。走进楼里,才发现别有洞天。
「开业大吉、为您服务」的招牌和烟酒副食小卖部的门帘,证明了这是一家上世纪的旅馆。
前台的老式字体,小卖部铝皮印花热水瓶,金鱼牌搪瓷痰盂,门房的钥匙板,红丝绒窗帘……像是走进了被轰炸过的年代剧片场。
△//储藏间后面有窝小野猫,是度假村唯一的住客。妈妈跑出去了,留下孩子们喵喵直叫。客房很破,还都是标间,两张小床,两头各挤一盏塑料罩壁灯。
老气是老气,环境还行,不知有没有流浪汉半夜来借宿。
景观最好的客房,脚下是云雾,眼前是河山。
旅馆依山而建,像高山庙宇,顺着山势耸立。
悬空感的回廊,层叠起伏,有种空中楼阁的玄妙。
住客消失以后,野生植物肆意疯长,联想到大楼里电子零件,像置身切尔诺贝利废墟。
金黄的月见草,花季正当时。蛇床子的伞形花,在庭院里摇曳。
眼下是桑葚的季节,发乌的桑泡落得遍地。鸟吃得太多,拉的屎都是紫色的。
03脑海里谜团萦绕,工业遗迹?旅馆废墟?这座“基地”到底是什么?
我像福尔摩斯一样仔细搜罗“基地”房间留下的报纸、照片、文件夹、笔记本……终于得知:原来,旅馆废墟是电信度假村,后面的工业遗迹是木兰山微波站。
微波站???听上去好像跟微波炉是亲戚,不知道它是用来热饭的,还是用来找三体人的。
翻了遗留在里面的废弃纸片:微波站好像跟通讯有关,可以中转信号。以前附近村庄听的广播,或许就靠它传信号。
从遗留文件的落款推算,微波站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电信度假村建造时间不详,可能略晚一点。
微波站留下的日志手册中,最后的日志记录停留在年3月份。度假村客房散落的报纸里,日期最近的报纸,居然是17年6月18日的。原来,人们刚离开三年。
我想着,也许多年以后,身边的4G、5G基站也会变成人们考古探秘的谜团。科技迭代的弃儿,躲在深山里,还真是科幻小说的剧情。
04“基地”无人看管,年久失修。我们一路小心翼翼地,时刻留意屋顶的瓦片,生锈的楼梯,以及草丛里的蛇虫。
在基地探险,像在逛博物馆,眼见的都是曾经居民留下的遗迹和时光覆盖的藤蔓和尘埃。
管好手脚,垃圾是不能留的,堡内遗留物一件也不带走。锁闭的地方不强行打开,堡内设施不破坏。
“基地”的位置说远不远,离武汉一个半小时车程。
盘山公路不好走,“基地”本身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不建议大家扎堆打卡,就留“基地”在山顶兀自美丽吧。
初夏六月,这是我意外发现的地理惊喜。
/编辑/熊鱼摄影/蔡沐桉END??今日话题在武汉,你有哪些私藏探秘去处?
评论区欢迎来聊。
??往期回顾五毛毕业照辫子电车
暴走武汉??有事就找张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