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39620.html
这是昨天推送过的内容。今天用语音的形式,再来温习一次。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夏天吃海鲜,浑身起疹子的事儿。
对此,我想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这个情况,考虑是被体内的湿热之邪“憋出来”的。
没错。要是你体内没有湿热,身上是不会被憋出疹子的。
我给你说一张,我从前在学习经方茵陈蒿汤时,听过的验案。
话说有一个男子,本职工作是一个工人。
大概在半个月前,他和同学在一个饭店里聚会。大家吃的是鱼虾海鲜,不亦乐乎。
结果,第二天,他就开始浑身起疹子,瘙痒剧烈,抓出血来也不解痒。
当时,他心里知道,肯定是头一天吃海鲜过敏了,于是自己服药,试图缓解。
结果,瘙痒感在用药后虽有减轻,但是没有完全缓解。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折磨以后,此人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滑数有力,舌红,苔黄厚而腻,身上皮肤有明显的疹子,血迹斑斑,都是被抓挠出来的。
细问得知,现在患者夜里难以入睡,而且自觉浑身燥热,皮肤碰上去有发热的感觉,而且便干,口干。大便5天一次,小便的色泽特别明显,看上去如浓茶一般。
医家问,患者平时是不是爱吃海鲜?患者回答,确实爱吃,但是以前吃,身体没啥反应。这一次,实在是让他意外。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茵陈20克,栀子10克,生大黄(后下)10克,地肤子10克,黄柏10克,生石膏10克,滑石10克,蛇床子10克,炙甘草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一共开5剂。
医家嘱咐,用药调理期间,必须忌口,绝对不吃海鲜,多吃青菜水果,大鱼大肉少吃,辛辣肥腻的东西不碰。
结果,患者应用5剂以后,大便通畅了,身上燥热之感减轻,疹子消退大半,但瘙痒之感依然存在。
这时候,医家根据原方,稍作加减,去石膏和黄柏,加蒺藜、白鲜皮,继续投用治疗。
结果,患者5剂以后,瘙痒消失,疹块基本没有了。上方不变,再投5剂,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叙述了一遍。
这里的道理,颇值得一说。
我跟你说啊,这个患者的疹子,就是吃了海鲜以后,被湿热逼出来的。
首先,海鲜这个东西,吃多了,一定产生湿热。尤其是现在烹饪的时候,沾染辛辣之味,那湿热之性更强。
吃下去以后会怎么样?湿热蕴结。有的人,可以运化掉,那什么事儿都没有。有的人,运化不掉,就出问题。
比如说上文医案里的患者,舌苔黄厚而腻,为湿热之象。大便干结、尿黄赤、皮肤发热、口干,这些都是典型的热邪蕴结于内。
关键是,这个人大便干燥。大便干燥,意味着湿热无法排解。那怎么办?人家就想从皮肤处发散出来。于是,患者就起疹子、瘙痒、皮肤发烫发热。现代医学看,这就是急性荨麻疹。
总之,他的病情,就是饮食不节,湿热内蕴。
这个时候怎么办?看看医家当时用的配伍。它利用了茵陈蒿汤,给我们提供了不错的方案——
茵陈20克,栀子10克,生大黄(后下)10克,地肤子10克,黄柏10克,生石膏10克,滑石10克,蛇床子10克,炙甘草10克。
这里头,茵陈、栀子和大黄,构成了源于《伤寒论》的茵陈蒿汤。它最初,是用于清热、利湿、退黄的。治的是湿热黄疸。患者一般全身发黄,面目发黄,口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而数。中医讲,这是湿热黄疸,湿与热邪蕴结在一起,发于皮肤所致。
茵陈蒿汤里的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品。栀子,清三焦之热,导湿热随小便而去。大黄,通大便,泄热逐淤,让热邪从大便排出。
所以说,这茵陈蒿汤,本质上就是通利湿热的。上文医案里的患者,由于湿热引起荨麻疹,故而可以用茵陈蒿汤。
在这个基础上,医家加入黄柏清热燥湿,加滑石利尿除湿,加石膏辅助清热,再用蛇床子和地肤子止痒治标。这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通过这个小医案,文老师想告诉你,夏天吃海鲜起疹子,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就是,你的饮食摄入,让体内有了邪气。邪气不得排解,于是发于皮肤。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脑海中没有中医的思维,就很难理解它,也建立不起来这种认知。
也许你会问,为啥患者之前吃没事儿,后来吃就出问题?因为经常的摄入,对邪气来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身体面对它再无运化应对之能,那就只好任由它发于皮肤,起疹子。我这么说,你懂了吧?
文中医案里这个配伍,属于茵陈蒿汤的加减应用,比较有代表性。文老师希望专业的读者朋友,都能认真琢磨一下。说不定,以后临床中,我们可以应用到这样的经验。
对一般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我想恳请您清楚,咱们往嘴巴里塞入的任何一样食物,我们都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它、运化它。承受不起,再好的食材,对我们来说也是毒药。你说对不对?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