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栽培技术

苦参栽培技术

别名野槐、苦骨、牛参、凤凰爪、山槐子等。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以根供药用。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尿、燥湿杀虫的功能。主治痈肿、下血肠风、眉脱赤癫、痢疾便血等症。药理及临床研究认为治疗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湿疹、皮炎等症状。对恶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苦参注射液可以抗癌,被誉为“生命之光”。因此,大力发展苦参的人工栽培,前途广阔。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和栽培。

一、形态特征

株高1-3米。根圆柱形,外皮黄色。茎直立,绿色,多分枝,有稀疏细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全缘,先端尖或钝,叶面绿色,叶背苍白色。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蝶形,淡黄色。雄蕊10,雌蕊1。荚果长圆柱形,先端具长喙,成熟后黑褐色,不开裂。种子1-14粒,淡褐色,长圆柱形。花期5-6个月,果期7-9个月。

二、生物学特性

苦参适应性强,分布广,从北到南均有分布。野生于山坡草地、丘陵、平原、路旁、向阳砂壤地。喜温和高燥气候环境,耐寒,可耐受-30°C一下的低温,亦耐高温。苦参属深根系植物,以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喜肥又耐盐碱。怕涝害,忌在土质粘重,低洼积水地种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沙质壤土栽培。地下水位要低。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每亩施氮磷钾51%复合肥斤。均匀撒施地面。深翻30-40厘米,以秋翻,秋整地,秋起垅或做晆为宜。垅距60厘米,作畦宽1.2米高畦,畦沟宽45厘米。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直播的方法繁殖。

1.种子的采收与处理

于8-9月种子成熟时,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采种,将荚果采回后,脱粒去杂晒干备用。播种前将种子与细砂按1:1混匀,摩擦划破种皮。因为苦参的种子中有硬实种子,即种皮坚硬,不透水、不透气,因此在适宜条件下也不发芽。经砂磨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提高。

2.播种

播种前将砂磨处理好的种子,放在50°C的水温中浸泡24小时,之后在起好的垅上按株距30厘米开穴,或在作好的畦上按行株距60X30厘米开穴,穴深10厘米,每穴抓一把粪肥,盖一层土,点种3-5粒,覆细土2-3厘米,每亩播种量3-5公斤。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当苗高5厘米时进行中耕除草,在封行前进行三次,每半个月一次,第一次要浅松土,逐渐加深,第三次要深并培土防止倒伏。垅种着可进行三铲三遍。

2.间苗、补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去弱苗,留壮苗,第三次中耕除草定苗,每穴留2-3株。如有缺苗,用间下的苗选壮着补苗。

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亩施厩肥0公斤,人畜粪水0公斤,第二次在定苗时,每亩追施人畜粪水公斤,厩肥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

4.摘花苔

当6月抽苔时,除留种的外,全部摘除,因花苔较韧,最好用剪刀剪除。可以显著增产。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苗期有地老虎和蝼蛄咬断茎基部。可按常规方法诱杀。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

于播后2-3年秋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根部。因为根扎得深,所以应深挖,注意不要挖断。也可以用深耕犁翻收。

2、加工

将收回的苦参根,按根条的长短分别晾晒,除去芦头和尾根。晒干或烘干即成。

产量为亩产干货-公斤。折干率30%-40%。质量以身干、整齐、顺长均匀、内淡黄白色、无枯朽、味苦着为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ls/5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