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形色藏象

中药的形、色、气、味,是现代学习中医药者容易忽视但却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神农本草经》的精髓,是我们能看懂此书并灵活运用的切入点。药物的功效并不是现代《中药学》告诉我们的那样简单划一,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知其然。据形则可推药物作用部位,据色则可明药物归经,据气则可知药物阴阳属性,据味则可辨药物作用部位。如此一来,一扫现在《中药学》以及不少中药书籍不管阴阳不论经络只按大致作用进行分类,导致具体使用时功效相似药物过多而不知如何对证选用的迷茫与矛盾,使得专病专症专药的运用是水到渠成之事。

本经形色气味主

《神农本草经》或曰《本经》,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齐名,为学医者不可不读之中药书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因为其文艰意涩,读者多很难通读记诵全文,即使阅读完全书也谈不上理解,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了。这造成现在很多学习中医者不读《本经》,而是用一些后世医家的相关本草书籍,或是《伤寒论》及《温病条辨》之类理法方药具备的书籍代替,更有甚者认为一本现代的《中药学》即可应付临床。   正如张志聪所言:“《本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这种从个人主观认识上着手的各抒己见,也造成了历代绝大部分与《本经》相关的书籍之间没有整体关联性,也几乎没有互相参考性,都可以说是独立的一家之言,也就很难帮助阅读者全面且不断深入地理解《本经》和使用药物。这也造成很多读者在选择本草书籍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排斥。 《神农本草经》一书的最核心内容——药物的形、色、气、味,主。亼毉藥道从不同角度阐释以上五点,并相互引证,各有发挥。一扫现在《中药学》以及不少中药书籍不管阴阳、不论经络,只按大致作用进行分类,导致具体使用时,功效相似药物过多而不知如何对证选用的迷茫与矛盾,专病专症专药则是水到渠成之事。追根溯源,《神农本草经》应该是一本着眼于临床实践,教人用药治病的医药书籍,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所误解的单纯讲药的古代中药书。虽然《本经》写的都是单味药及其功效主治,但若是对其序言部分仔细研读,则不难发现,序言中反复强调了辨证用药原则——用药需首辨阴阳。具体而言,则是指药物的形色气味,这在后面还会有具体的论述。序言中还对“大病”作了详尽的举例。若是有心也不难发现,书中三百六十五种药物的主治多是围绕这些大病而言。也就是说,同一疾病名称,可见于《本经》中多种药物功效主治列表之下。为什么?因为病性病位不同,药物四气五味不同,用药当然大有区别。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现代临床常说常用的辨证分型、对证用药吗?   不揣冒昧,我们认为《本经》实际上讲述的就是单方治病(主),是我们先人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正是有了这些单方证,才有了后来与《本经》一脉相承的《伊尹汤液经》和《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张仲景《伤寒论》复方证中各药物用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神农本草经》中的方证理论,即皇甫谧《甲乙经序》谓“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广汤液而有伤寒。   有学者提出将《伤寒杂病论》与《内经》、《难经》隔开,并再次指出《伤寒杂病论》之六经非《内》、《难》之六经,并提出了中医的“神农学派”。即《伤寒》方证源于神农时代,《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回归本经本源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可谓一脉相承,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凡例》中说:“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阐阴阳之秘,泄天地之藏,所以效如桴鼓。”根据相关资料并参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我们认为古代本草著作大致可分为综合类和应用类本草。其中综合类本草是主体,中国本草学的发展亦是以综合本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这类本草主要包括中药的别名、植物形态、产地及生长环境、产地加工或炮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功用、附方等,如从《神农本草经》始,到后来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收载的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日趋丰富而全面。但是,综合类本草叠加式的发展,迄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时已经不堪重负,过长的篇幅以及过于集成性质的内容,使其离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也离《神农本草经》的本原越来越远。   另一类就是应用类本草。自宋元起,有关机理的探究逐渐兴起,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以及韩祗和、许叔微、庞安常等人群起著述,开后世伤寒学派之先河。作为临床治疗基础的本草之学,自不甘抱残守缺,于是关于药性药理的探讨日渐增多,如寇宗奭的《本草衍义》,李中梓的《本草原始》等等。著作虽多,但是仍如前所说多为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而阐发,未能追根溯源。 从古至今,纂写本草书籍的作者大都自诩为基于《神农本草经》并对其进行阐发论述的,但事实多是作者各自讲述自己的临床体会或是读其他经典而得来的对《本经》中药物的理解,并非在对《本经》本身的方证理论体系进行解析。也就是说,这些相关的本草书籍仅仅是录用了《本经》上的药名或是有关叙述的字句,真正阐发其用途的还是基于作者自己的临床理解;同时侧重于对单味药的古今考证以及字面文意的解释,并没有从整体上对《本经》所蕴含的方证理论体系予以研究、分析与总结。《本经》所强调的四气五味、配伍法度、用药原则等思想真髓,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同气同声

中医药的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雄鸡伸长了羽毛绚丽的长颈,长蹄一声,划破了无边的寂静,千家万户的雄鸡闻声相应,也随着引颈长鸣。庄户人家闻鸡起舞,日出而作,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现象。中医中的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理论,渊源于《周易》,如《周易·乾·文言》载:“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声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可概括为一个“通”字,通,也即“同”。就是同构、同序。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其《素问》篇目中贯穿了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对阴阳五行、四时和脏腑、四气和五味的论述,对指导中医临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素向·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即是说自古以来,万物都是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疆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人身上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如果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生命机能就会暗弱不足,甚至会减损寿命。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太阳的光明普照的结果,而人的阳气也像一团火,能起到保护和抵御外邪的作用。中医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自然。中国古老的子午流注针法,既已揭示了人和生物自身生理节奏以及相关生物节律与疾病的密切关系。也即是当代诞生的新学科——生物钟医学。人和生物在一年中,一月里,一天之内生理变化是有规律的,例如美国科学家证实,人体肾小球滤过率和肾中的血流量,在下午五时三十分最高,早上五时三十分最低。这正与中医学所述肾经的经气旺于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的学说相吻合。掌握脏腑功能与时间规律,对于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关键性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流行病或其它一些疾病的发生、流传、流行,同人群广度,流行区域与自然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如在冬日或在寒流到来前后,易患感冒,暑季易患暑症等。掌握这些规律,对人类健康、防病治病都有着现实意义。形治形,脏补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思想。以形治形,就是把尚未解释清楚的治病理论形象化。以脏补脏,是指用动物的脏器治疗或补益人的脏器。《唐本草》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临床经验。《本草拾遗》中记述了人胞(胎盘)作为强壮剂的效用。《千金方》上有用羊靥(羊的甲状腺)和鹿靥治疗甲状腺病的病例。《本草纲目》则把脏器疗法归纳为:“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这种以脏补脏的治疗方法广泛流传在民间。如用猪心治疗心悸、心烦失眠。用猪肺治疗肺虚咳喘。用羊肾治疗肾虚遗精。以形治形之说,源出中医取象比类理论,按模型比拟归属。一些疾病可以用自然界的现象理解,利用一些比较形象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患尿闭症可用芦根、木通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中空或有导管,认为它可通达导尿。牛膝形似腿关节,可治关节病。辛荑形似猫鼻头,可治鼻渊。这些药物的疗效都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集点。其中同气相求与同声相应之说,构建了人的生理、病理、诊治理论模型,从而将人还原为与天地万物同构、同序、互感、互动的生命体。《周易》作为易文化的代表,必将同中医药文化一起,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通,中西文化的融合,这就是“医易一理”的内涵。古代医家观察到某些药物的形状与人体的某些器官、组织的形态相似,于是就猜想到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治疗与其形态相近的人体器官病变的作用。在历代《本草》关于药理探索的解释之中,多有“形同而性亦近”“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述类象形”“因形相类”等语,说的就是在本草功效来源方面的一个重要原理——同形相类。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言其“强阴,益男子精”。其故何也?陶弘景仅有提示性的说明:“其核并似猪肾。”王好古曰:“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述类象形也。”汪昂云:“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故能“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徐灵胎则以总结式的语言说:“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气分之热也。”徐大椿则将这一原理进一步上升为“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于此,笔者已在《中国中医药报》年4月5日学术版《本草的“同声相应”》一文中详加叙述过,兹不繁语。马勃,陶弘景云:“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李时珍则云:“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本草备要》则据此而增马勃能“清肺解热”的功效,原因在于:“状如肺肝,紫色虚软,弹之粉出。”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火”。《本草备要》云:“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荔枝核“其实双结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癪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黄宫绣《本草求真》曰:荔枝核“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癪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本草备要》云:锁阳“鳞甲栉比,状类男阳”,故能“益精兴阳”“治痿弱”;“苁蓉象人之阴,而滋润粘腻,故能治前阴诸疾而补精气”。杜仲因“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故能“治腰膝酸痛”且“能使筋骨相着”。《本草备要》记载“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之脉络脏腑”,“老者筋络贯串,象人经络,故可借其气以引之”;地黄“横纹似脉络”,故可“逐血痹”、“通周身之经络也”;菟丝子“寄生空中,丝茎缭绕,故主续绝伤”,“子中有丝不断,故能补续筋骨”;“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黑,为肝肾之色,故能补续筋骨”;“葡萄屈曲蔓延,冬卷春舒,与筋相似,故能补益筋骨”;“狗脊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诸兽之中,惟狗狡捷,而此药似之,故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强健利捷也。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同声相应

同声相应

在中药功效中,来源于“同声相应”者,首推“以籽生子”。

《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治丈夫风虚目暗,精气衰少无子,补不足”的“七子散”方,其药物组成是:五味子、牡荆子、菟丝子、车前子、菥子、石斛、署预、干地黄、杜仲、鹿茸、远志、附子、蛇床子、芎窮、山茱萸、天雄、人参、茯苓、黄芪、牛膝、桂心、巴戟天、钟乳粉。

至李梴《医学入门》则有由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组成的“旧称古今第一种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蕃衍,遂成村落之说”的“五子衍宗丸”,以生子衍宗;

《赤水玄珠》有以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为主,专治阳虚不育,无子之症的“五子全鹿丸”。

在中药学中,具有“益男子精”(《神农本草经》五味子条)、“补益精气,强盛阴道”(《本草经集注》枸杞子)、“益精填髓”(《药性论》菟丝子)、“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药性论》覆盆子)、“强阴有子”(《本草汇言》车前子)等与“子嗣”有关作用的、属植物种子类的药物还有决明子、楮实子、金铃子、大腹子、女贞子、无名子、功劳子、冬青子、韭子、茺蔚子、地肤子、冬瓜子等。

“凡多子之药皆入肾,故古方亦用车前子于补肾药中。”很明显,在选择这些‘籽’(子)之前,一个观念在冥冥中起作用:‘籽’即‘子’也,多籽即多子(女)也,植物之子利于男女生子育后代。不用细辨,其间,同声相应巫术观念的昭示,其意义远远重于并先于医疗经验。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者是《温病条辨》所载的“清宫汤”。此方由元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牛尖、莲心、麦冬组成。

吴鞠通释曰:“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便补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茫也……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

莲心甘苦咸,倒生根,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以为使。连翘象心,心能退心热。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心,故以为佐。

麦冬之所以用心者……盖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一本横生,根颗连络,有十二枚者,有十四、十五枚者,所以然之故,手足三阳三阴之络,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长强,共十四,又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此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也,惟圣人能体物象,察物情,用麦冬以通续络脉。命名与天冬并称门冬者,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谓其有开合之功能也。其妙处全在一心之用……此方独取其心,以散心中秽浊之结气,故以之为臣。”

同型相类

同形相类

古代医家观察到某些药物的形状与人体的某些器官、组织的形态相似,于是就冥冥之中想到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治疗与其形态相近的人体器官病变的作用。最典型者,莫过于人参。

“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皆具……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此外,本草之形类某脏象、睾丸、筋骨、筋络、孔窍而功在脏、睾丸、筋骨、筋络、孔窍者,也不胜枚举。因此,在历代《本草》关于药理探索的解释之中,多有“形同而性亦近”、“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述类象形”、“因形相类”等语,说的就是在本草功效来源方面的一个重要原理——同形相类。

由“形”知“效”

对此,张志聪结合具体病证分析道:“鼠瘘起于肾脏之毒,留于心主之血脉。瘰疬因天气之寒,伤人身之经脉。连翘形象心肾,故治鼠瘘瘰疬也。”

徐灵胎则从理论上进行了说明:“杜仲木之皮,木皮之韧且厚者此为最,故能补人之皮。又其中有丝连属不断,有筋之象焉,故又能续筋骨。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

有的医家还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凡药空通者转气机,如升麻、木通、乌药、防己、通草,皆属空通。藤蔓者走经脉,如银花、干葛、风藤、续断、桑寄生,皆属藤蔓。”“凡草木之根荄,坚硬而胜骨者,主肾。有刺而藤蔓者,走经脉。”下面,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类叙述之。

像肾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言其“强阴,益男子精”。其故何也?陶弘景仅有提示性的说明:“其核并似猪肾。”“好古曰: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述类象形也。”汪昂云:“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故能“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徐灵胎则以总结式的语言说:“五味形又似肾,故为补肾之要药。”

他如“胡桃仁颇类其(肾)状,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沙苑蒺藜“形如养肾,主补肾益精”;张志聪增皂荚子功效——治疝气并睾丸肿痛等,皆此类也。

像心

“连翘状似人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而兼治手足少阳手阳明三经气分之热也。”徐大椿则将这一原理进一步上升为“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

像肺

马勃,陶弘景云:“紫色虚软,状如狗肺,弹之粉出。”李时珍则云:“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本草备要》则据此而增马勃能“清肺解热”,原因在于:“状如肺肝,紫色虚软,弹之粉出。”栀子“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火”。《本草备要》云:“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形开似肺,肺主皮毛,故专治肌肉热毒之见于皮毛者也。”

其他尚有贝母“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浮石乃水沫结成,色白而体轻,其质玲珑,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百合色白而多瓣,其形似肺,始秋而花,又得金气之全者,故为清补肺金之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像睾丸

荔枝核“其实双结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癪疝卵肿,有述类象形之义”(《本草纲目》)

“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癪疝卵肿,以其形类相似有感而通之义也”(《本草求真》)

锁阳“鳞甲栉比,状类男阳”,故能“益精兴阳”,“治痿弱”《本草备要》;“苁蓉象人之阴,而滋润粘腻,故能治前阴诸疾而补精气”。

像筋络

杜仲因“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故能“治腰膝酸痛”且“能使筋骨相着”。《本草备要》“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之脉络脏腑”,“老者筋络贯串,象人经络,故可借其气以引之”;地黄“横纹似脉络”,故可“逐血痹”、“通周身之经络也”;菟丝子“寄生空中,丝茎缭绕,故主续绝伤”,“子中有丝不断,故能补续筋骨”;“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黑,为肝肾之色,故能补续筋骨”;“葡萄屈曲蔓延,冬卷春舒,与筋相似,故能补益筋骨”;“狗脊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诸兽之中,惟狗狡捷,而此药似之,故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强健利捷也。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

对此,吴鞠通结合桑白皮一药颇有感慨地说:“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

像孔窍

木通“……使其气化通而血化利者,即其细孔通理,两头皆贯,不有合于主脉之心化血之包络乎”;“藤有细孔,两头皆通,故通窍”;“藤蔓空通,故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血脉通,而官窍利,则令人不忘”。他如“狗脊根坚似骨,叶有赤脉,主利骨节而通经脉之药也”;桑寄生“复生小树于枝间,有子之象焉,故能安胎”;金樱子、芡实外面裹有坚硬的包膜,内有籽或粒,被紧紧地包在里面,故金樱子、芡实之类具有坚实外衣的药物,能涩精止遗。

凡此等等,无不导源于“同形相类”,以推知其功效之类也。

本草形态最早专著

《吴普本草》植物形态价值颇高,尽管其在植物形态记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然瑕不掩瑜,展示了所处时代我国本草学、药物学和植物形态学取得的成就。它不仅对完善本草著作的编纂体例产生了相当影响,而且丰富了当时和后世文献典籍内容。对《吴普本草》植物形态内容的辑录与探析,既能够为研究者提供较为便利的资料基础,又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该书多角度、立体化的认识,还可以丰富我国药物学、本草学和植物形态史的研究内容。《吴普本草》的植物形态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cj/7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