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课堂牡蛎

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31021/4276363.html

***************************************************************

来源: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OtalianwhanensisCrosse或近江牡蛎D.rivularisGould的贝壳。

产地: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别称:蛎蛤,古贲,左顾牡蛎

动物形态:贝壳左右2片,极不规则,厚而坚硬。左壳较大而凹,固着于海底岩石上;右壳较小而平坦,呈钙化质状。贝壳外表面有多层起伏的鳞片,灰白色、淡黄色、黄褐色至淡紫色,边缘极粗糙。内表面瓷白色,可见深色闭壳肌痕。肉质部可见鳃、心室、心耳及外套膜触手等。

***************************************************************

性味归经:咸湿,凉。入肝、肾经。

功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煅牡蛎收敛固涩。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主治病证: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煅牡蛎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

1.《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2.《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4.《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5.《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6.《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7.《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8.《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9.《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1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用药注意事项: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1.《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茱萸、辛夷。

2.《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相关配伍:

1.治风虚汗出,少气:牡蛎(烧为粉)0克,白术0克,防风(去芦头)0克。上件药,捣细罗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6克。恶风倍防风,少气配白术,汗多出、面肿倍牡蛎。(《圣惠方》牡蛎散)

2.治白带:牡蛎粉、艾叶、茴香各0克,糯米半合(炒熟)。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温米饮下,空心,每服五十丸。(《澹寮方》)

.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脉仍数者:生牡蛎60克。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温病条辨》一甲煎)

4.治大病瘥后,鼻衄:牡蛎克,石膏1.5克。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肘后方》)

5.治心痛气实者:用单味牡蛎煅为粉,酒调6克服之。(《丹溪心法》)

6.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15克,浙贝母12克。共研细粉,每服9克,每日次。(《山东中草药手册》)

7.治紫癜风:牡蛎、胆矾各15克。上二味生用为散。用醋调摩患处。(《圣济总录》牡蛎散)

相关论述:

1.张元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2.《汤液本草》: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

.《本草纲目》:(牡蛎)补阴则生捣用,煅过则成灰,不能补阴。

4.《本草经疏》:牡蛎味咸平,气微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其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烦满、气结心痛、心胁下痞热等证,皆肝胆二经为病。二经冬受寒邪,则为伤寒寒热;夏伤于暑,则为温疟洒洒;邪伏不出,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二经邪郁不散,则心胁下痞;热邪热甚,则惊恚怒气,烦满气结心痛。此药味咸气寒,入二经而除寒热邪气,则营卫通,拘缓和,而诸证无不瘳矣。少阴有热,则女子为带下赤白,男子为泄精,解少阴之热,而能敛涩精气,故主之也。

5.《本经逢原》:牡蛎,《本经》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是指伤寒发汗后寒热不止而言,非正发汗药也。仲景少阳病犯本,有柴胡龙骨牡蛎汤,《金匮》百合病变渴,有栝萎牡蛎散,用牡蛎以散内结之热。即温疟之热从内蕴,惊恚之怒气上逆,亦宜咸寒降泄为务。其拘缓鼠痿、带下赤白,总由痰积内滞,端不出软坚散结之治耳。

6.《本草思辨录》:鳖甲、牡蛎之用,其显然有异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热软坚,人每视为一例,漫无区分,不知此正当明辨而不容忽者,《本经》于鳖甲主心腹症瘕坚积,于牡蛎主惊恚怒气拘缓。仲圣用鳖甲于鳖甲煎丸,所以破症瘕。加牡蛎于小柴胡汤,所以除胁满。由斯以观,凡鳖甲之主阴蚀,痔核,骨蒸者,岂能代以牡蛎。牡蛎之主盗汗,消渴,瘰疬颈核者,岂能代以鳖甲。鳖甲去恶肉而亦敛溃痈者,以阴既益而阳遂和也。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7.《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痿,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8.《名医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9.《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10.《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11.《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12.《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1.《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现代营养学研究:

牡蛎作为一种优质的海产养殖贝类,不仅具有肉味鲜美的食用价值,而且其肉与壳均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牡蛎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糖原、大量的活性微量元素及小分子化合物,其壳中含有大量碳酸钙。

牡蛎肉

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性养殖贝类,牡蛎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其味美肉细,易于消化。干肉中含有蛋白质45%~52%,脂肪7%~11%,总糖19%~8%,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B2,D和G等,含碘量比牛乳或蛋黄高倍。浓缩后称“蚝油”;肉可鲜吃或制成干品,即传统的名产品“蚝豉”。蛎肉还有“养血,补血,滋阴”之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牡蛎治虚弱、解丹毒、止渴等药用价值。

牡蛎壳

牡蛎壳中含有90%以上的碳酸钙是一种宝贵资源,可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医药、食品保健及制作各种添加剂等。

医药价值牡蛎壳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理工作者在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研究手段对其作了深入研究,发现其药效包括安神养心宁志、平肝熄风及平肝潜阳、化痰止咳、消虚火去内热等诸多方面。牡蛎壳与龙骨均含有大量的钙与丰富的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因此,牡蛎壳有可能作为龙骨的替代药材。

医院药剂科

科室介绍医院药剂科是集药品供应、药品调剂、医院制剂、静脉药物配置、药品质量管理、临床药学服务、药学教学、药学科研、药事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医技科室。药剂科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保障药品供应、促进合理用药,致力于为医、护、患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精准化、全方位的临床药学服务。现科室共有职工5人,包括主任药师1人、主管药师2人,药师2人。现设有门诊药房、住院药房、中草药房、西药库、中药库5个部门。药品余种,其中西药00余种,中成药余种,草药余种。科室特色药剂科致力于推动药学服务转型,门诊药房设用药咨询点,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使患者对药物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有更正确的认知,提高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此外,积极探索推动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工作,为规范门诊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处方点评制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提升合理用药水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cj/6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