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的最后一天,胖芊还是没能挨过新年的诱惑,以一声有力的啼哭宣告她来了。我在感叹人生将更加蹉跎的同时,看着这个小生命竟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有时候看着她都会在心里默默自问:“这真的是我亲自生的么?”
小家伙也没有示弱,月子里就给了我几个下马威,及时的把我从“卸货”的喜悦中拽了出来,提醒我:“妈妈可不是这么容易当的。”我也很识时务地醒了醒神,虚心接受了闺女的教导。
一开始我们相处的还算愉快,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奶牛”,胖芊也在吃吃睡睡之余观察一下周围的世界。她除了睡觉比较少,其他还都正常,就是有时候脸上会冷不丁冒几个红色的小疙瘩,有点小白头,三五天就会消褪。我们母女俩就这样相安无事地熬过了漫长的月子时光。
一切还是源于嘴馋。出满月那天,为了庆祝我扛过“不洗头的三十天”,张大宝特地做了我最爱吃的涮羊肉,我也没多想,开开心心地饱餐一顿,然后继续当“奶牛”。
谁想第二天就出事了,胖芊脸上的疙瘩多了,原来像“散兵游勇”一般,现在变成了“军团作战”,长在小脸颊上,红红一片。
我一下子慌了,求助妈妈群里的朋友,大家一看照片,纷纷回复:“你家闺女得湿疹了”,“你是不是吃啥了?”“是不是捂着了?”……猛然间,我才反应过来,那顿涮羊肉可能是罪魁祸首。
吃都吃了,现在抠嘴催吐也来不及了。痛定思痛,我开始清淡饮食,告别了我最爱的牛羊肉、海产品、香菇还有芒果和菠萝。并结合室温给胖芊减衣服,通风散热。
大约过了十天,胖芊的脸上的疙瘩好了很多,恢复了“散兵游勇”状态。
如果不是产后42天复查,胖芊的湿疹估计会在此次“围剿”行动中彻底被消灭。
还记得那天我跟婆婆抱着胖芊去做检查。医院离家远,路上冷,我们给宝贝穿了一套薄衣服外面加了一套夹棉的外衣,还裹了个棉包被。医院才知道北京的供暖果然不是盖的,儿科简直能热死人。我穿着羽绒服乎乎地出汗,胖芊脸红的像苹果。
折腾了一下午,我们才从“蒸笼”里出来,回到家发现:完蛋了,胖芊的脑袋热的像炸弹一样,脸颊红的像猴屁股,湿疹有“反扑”的趋势,而且这次已经波及脖子、肚皮还有胳膊了。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把“病在娃身疼在娘心”的自责与内疚。
难过归难过,我也没闲着,发动了将近小两个月没用过的小脑袋,想着有什么可以治疗湿疹的中药。突然间脑海里浮现了:苦参、土茯苓、蛇床子、藿香……
我还在犹豫:娃毕竟是“稚阴稚阳”之躯,有苦寒的药,虽然是外抹,会不会伤及脾胃?于是,又加了一味艾叶,并减少每味药的用量。决定用苦参、土茯苓、蛇床子煎药外抹,然后艾叶和藿香药浴。
幸好婆婆英明,对我提出的治疗方案表示出了极大的赞同。当天晚上我们跃跃欲试,熬了药,给胖芊洗了药浴,然后外抹了中药。
看着被抹成小花猫的胖芊,婆婆说:“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要是连你闺女的湿疹都整不了,那就白念了。”我心里七上八下的,默默地把我知道的所有神仙的全问候了一遍……
第二天,尽管湿疹没有消退,但是总算没有蔓延,这增强了我的信心。继续治疗,考虑到药汤抹在脸上很快会干掉,我又改良了剂型,买了凡士林,把外抹药做成了药膏。
到了第三天,胖芊脸上开始起皮了,头也没那么热了,一切都在好转。差不多七天,湿疹全消了,连最难搞的脖子里的湿疹也没了。
湿疹也许是每个宝宝出生后都会遇到的挑战,尤其是出生在北方冬天的宝宝,穿太多、捂太厚,家里暖气烧得再旺一点,若是再遇上我这么一个嘴馋、吃东西不顾忌的妈,那这场“湿疹大战”必然是在所难免。
不过好在我懂点中医,就在大家都吵吵着“上激素”的时候,伟大的中医药替我力排众议,战胜了这讨厌的湿疹。
小儿后天脾胃之气较弱,容易得湿疹、拉肚子、消化不良等疾病。脾胃无力运化水湿,表现的皮肤上就是湿疹。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也都赶时髦地备一些奶粉给宝宝吃,牛乳本性寒凉,小宝贝脾胃运化无力,容易生“湿”,如果喂食太多,食物聚集也容易生热,这也是吃奶粉的宝宝爱上火更爱长湿疹的原因。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蛇床子,味苦性温,能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这些中药一般外用,治疗皮肤疾病。
藿香,也就是之前咱们提到的藿香正气水的主角了,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解表祛暑,一般内服,我给胖芊外用了。艾叶性温,外用能祛湿止痒。
几味小药就能解决大问题。如果配合穴位按摩,说不定能好的更快。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养育胖芊的日子里我慢慢发觉:其实孩子也教会我很多东西。比如更好地运用中医治病,比如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再比如记住更多神仙的名字……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