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那年,在洪湖老家隔离的80天

夏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http://nb.ifeng.com/a/20190917/7737101_0.shtml

小编注:代艳老乡的这篇文章其实年6月就写好了,我一直保存在文件夹里,这是一篇大作,非常完整的记录了疫情突发的年初的那段隔离岁月,很详实很真实很有画面和回味,我总想等一个时机发出来,这样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原想是在疫情彻底结束,或者阶段性告捷的时候,结果这一等就是一年多,总是因为这这那那的原因耽误,至今都快成一个心病了,隔三差五就会想起来还欠代艳老乡第一篇文章,有愧的很。

近半个月疫情又搞得国内狼烟处处了,前端出差我也是东躲西闪生怕撞上,结果回深圳后还是落得居家隔离一周多,总算明天要解封了,又惦念起了代艳老乡的这篇文章,今天就趁这个当口了结了这桩心事吧。

的这个年,过了将近80天年的春天,因为疫情的影响,在老家待的时间较往年更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九,一直待到了阳历的3月18日。申请到“荆易行”的通行证后,才回到武汉。在老家接近2个月的时间里,跟武汉关在家不能下楼相比,农村的自由度高了很多,门口就是各家各户的小菜园,因为父母一直在武汉,所以家里的菜园就交给了二叔二婶在打理,但也幸好有这巴掌大小的菜园,在最初封村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大白菜、红菜苔、大白萝卜,每日去地里掐菜苔、拔萝卜,成了一件欢乐而值得期待的事情,也让我无聊的日子有事可干。从最初封村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到过了正月十五,春节的存货快要吃完时的忐忑与担心,长期在老家生活的爹妈和二叔二婶、三叔三婶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淡定。“怕什么,门口有菜,河里有鱼,家中有米——饿不死的”,三叔的对我们几个堂姐弟的担心不以为然。蔬菜不够,鳝鱼来凑“今天就带你们去开开荤”。说完三叔就换上了套鞋,提了一把铁锹,堂弟也换上了套鞋,拎了一个桶,我和我妹2人看大戏一样紧跟在后面。冬天清理过的灌溉沟和渠,积水都很清亮,“看,这里有个洞,应该是个鳝鱼洞”。我还没看清楚洞在哪里,三叔的手已经掏到了洞里,约摸3秒钟,一条鳝鱼就摸出了水。冬天的鳝鱼一般都在洞里冬眠,与夏天的相比,活动力都比较差,看起来呆呆的,也不太会挣扎,所以看准了下手,基本没有失手的时候。顺着清过淤泥的水沟,三叔提着锹,堂弟拎着桶,一条沟米走完,抓了2斤多鳝鱼。父子搭档抓鳝鱼,配合默契“就说不会饿着你们,今晚可以好好开个大荤了”,三叔一脸得意。“今晚做鳝鱼烧盐菜,窖藏一年的盐菜”,自己开酒店并且做大厨的四叔也惊喜地要给我们露一手,虽不是抓鳝鱼的高手,但是烧鳝鱼的高手。多日不见荤,咸香鲜美的鳝鱼烧咸菜,狠狠地满足了被白菜萝卜折腾到寡淡无食欲的味蕾。隔两天就去抓一次鳝鱼,每次抓鳝鱼,对我们孩子而言,都跟探险一样,赌哪个洞里有鱼,哪个洞里是个死洞,甚至还有一次挖了大半米深,还没见到鱼,不知道谁大叫了一声,“哇,一条蛇”,吓得我们四处逃散,等脚陷到淤泥里,才知道是有人在恶作剧,但是也已经没勇气回去继续挖了,只能再往前走。每次挖鳝鱼,总是有一些好奇的村民和孩子,在旁边盯着看,也有人用羡慕的语气问抓鳝鱼的技巧,每次三叔都笑着说,这是经验的累积,没啥技巧,毕竟都是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能像三叔这样抓鳝鱼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终于,几条沟的鳝鱼都被我们挖的差不多了,后面再抓就很难了,家里的荤菜再次吃紧。有次散步路过一个鱼塘,突然跳起来的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天天对着门前的大鱼塘,还在操心没鱼吃。自从发现了这个新的买鱼方式后,生活水平又提升了一些。哪怕鳝尽粮绝,我们还有藕坑和腌菜在老家的2个月,获菜方式基本上分5个阶段:春节存货加白菜、菜苔、萝卜——邻居互送一些对方没有的菜——自家藕塘里挖藕——抓鳝鱼、鱼塘里买鱼买蟹——村干部代购。除了村干部代购菜和鱼塘里买鱼买蟹,其他的获菜方式基本都没有费用支出,农村里的鱼、虾也没有趁疫情期间涨价。自家废弃的牛坑眼里插的两支藕,往年都没有管,也没人在意,在今年却为我们提供了正宗的洪湖藕汤,也让我们偿了隔壁左右送菜的人情;挖鳝鱼解了馋,也让我们再次体会:到老家只要有地,就不会饿死人。慢慢经历了恐慌、无聊,再后来,慢慢学会了适应,寻找乐趣。本来每年特别繁重的腌晒咸菜的活,一大家子都觉得干的特别有意思。全家齐心协力一起晒咸菜老家天大地大,疫情期间,村里的大部分人都返回了老家,但是因为院子、田野都很很宽广,人口密度并不大,也不觉得拥挤。像我们这种从武汉回来的人,非常自觉在家隔离,偶尔在自家门口站一会也都自觉戴着口罩,与其他人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14天过完,身体无恙才开始跟家里其他人有接触,但是吃饭还是分开吃。以物易物,用藕和韭菜,换大姐家的泥蒿和橘子2月14日那天下了一场不小的雪,雪霁天晴朗,天蓝的特别好看,突然感觉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似乎一场大雪冻死了病毒,也洗净了天地万物。站在堂屋就能看到门口的小龙虾池。等来一场大雪,给沉闷的隔离日子带来一点新意大雪过后,地里的菜也老的老、坏的坏,这个时候,生活物资也变得紧张起来,年前公司发的口罩也开始捉襟见肘了,已经陷入了“戴着口罩出门买口罩,口罩没买着,还浪费了一个口罩”的境地。但暖心的是,曾经工作过的合肥、温州、福州、北京不断有朋友致电慰问,问需不需要邮寄生活物资。考虑到路途遥远,而且当时也只有邮政快递开通,其他的快递都已经不送了,且只能托村干部到镇上邮局去取,也不好意思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最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温州奥康集团,我当时的上司,罗会榕副总裁快递了5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解了燃眉之急,在此表示感谢。口罩问题解决以后,就开始操心改善饮食,虽然每天并不愁吃喝,但基本那几样菜来回吃,也腻了,一个月没吃水果,嘴里的馋虫都要出来了。后来听说大路封路了,田埂的小路可以通,我们决定开始“以物易物”,我们有藕,有韭菜,大姐家里有泥蒿和水果,大家决定在田野里相见。两个爱睡懒觉的人,趁人少,起大早骑上了心爱的小摩托,在泥泞的田埂上冲向希望的田野。村和村之间的主路都阻断了,只能在田埂上的牛路骑行,非常考验我的踏板车驾驶技能。到了交货地点也没法碰面,因为桥上也架起了隔断,真正是“通讯基本靠吼”了。蹲在桥这边“以物易物”的作者本人终于换来了10个苹果,10个橘子和一袋泥蒿,捧着来之不易的战果,还是一并分给了二叔三叔家,好东西一起分享格外香。闭关的2个月时间里,虽然跟全国人民一样担心疫情的发展,但是也学会了苦中作乐。联系15年未曾联系过的高中同学,往返步行了近10公里,去他家田里买了20斤荸荠,这一度是我们一大家子一周的水果。穿着马丁靴走出水泡的吃货小妹,背着20斤荸荠。个子比我高、力气比我大,所以背的也比我远。全家总动员,就地取材做的水煎包,当然主要是大厨赋闲在家,我们才敢一起对面粉下手。解封后,最后一次去跟大姐家“以物易物”后回来的路上,让小橙子跟我学生时代的“游玩圣地”合了个影,也算是跟妈妈有了共同的回忆。离家十五年,重温钓龙虾、摘桑枣的喜乐时光武汉解封后再次回到老家,已经是五一假期了,本觉得离家15年,每年回去不超过10天,跟老家的生活渐行渐远,连接也越来越虚无,但在老家经历了整个封闭管理的全过程,被迫再次体验了农村的生活节奏,似乎跟老家又有了某种更亲密的连接,当然也可能是身体更适应了农村生活。离开才一个半月的时间,再次回到家里,门口院子里水泥地板缝里都已经长了快半米高的扫帚苗,门口的南瓜秧已经可以掐尖了,玉米、黄瓜、茄子、辣椒、芹菜都长到半米高,很多都已经结果了。当然最吸引我们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家里藕塘里的小龙虾长大了没有,有没有被人用毫子施走,能不能钓到小龙虾。这个藕塘的来历也很有年头了。这原本是大概20年前村里“共享养牛”时给牛困水的牛坑眼,后来农村机械化以后,牛没了,牛坑眼却保留下来了,老爸利用废弃的坑,在此基础上用双肩挑出了一个水塘,当然主要是这个牛坑眼就在我家水田旁边,当时给牛困水时,没少吃我家秧苗,经常祸祸大半块秧田。每年冬天的农闲季节,老爸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对藕塘进行扩展,后来也颇具规模了。为了满足我们钓虾子的愿望,每年春节过后,老爸都会买来几斤小虾苗放进藕塘里,闲暇时挖些蚯蚓、投放豆粕进行喂养,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五一、端午节假日回老家钓虾。钓虾与钓鱼相比,门槛要低很多,不需要准备各种装备,一般都是从前一年搭豆角的架子上,扯2根竹篙,绑上毛线,再绑2条蚯蚓,钓虾就开始了,而且虾跟鱼相比,似乎更“傻”、更“贪吃”,所以钓虾容易的多。每次钓虾,基本上家里小孩都是全员出动,这不,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围一圈。烈日下的“钓虾”大军基于去年钓虾的美好回忆,烈日下的小橙子也在认真“垂钓”,甚至现场背诗一首——《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惊不应人。钓虾时,记起儿时,我们边钓虾,边在一棵大桑树下摘桑枣子吃,很幸运,那棵大桑树居然还在,满地都是熟透的桑子。为了摘到更高处的桑子,决定姐妹3人分工合作:一人抓着树枝往下拉,一人扶着另外一个人上到半截木桩上去采摘,好不容易憋足了气打算爬上去,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二楼,一群人饶有兴致的看着我们三人,突然爆笑,浑身都泄气了,再也没有力气了,只能作罢。认真采摘桑子的大姐和小妹重新回味后才有的感悟:老家是个幸福的地方去年到今年,老爸跟着我在武汉,所以家里的藕塘就交给了二叔三叔,但大家平时都有工作在忙,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喂养塘里的小龙虾,今年的虾跟去年相比,小了很多。跟往年相比,以前每次回老家,都匆匆忙忙,塞满后备箱就返回武汉;而现在,心态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到老家,哪怕当天返汉,还是会走遍前后院子里的每个角落,把墙缝里的各种野草、野苗顺手拔掉,不让它继续疯长,把院子、堂屋、前后房间都打扫一遍,不希望她因没人打理而腐烂、垮掉。曾跟姐姐妹妹有过美好的约定,希望我们在退休后(当然也还需要好久好久),一起对老家的房子进行翻修,4姐妹在一起“共享养老”。毕竟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同在武汉,同一个区,却因为孩子们的学习补课、大人的加班等经常一个月都不能聚上一次,也因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又都在武汉,4家的孩子也都不缺少玩伴,完全让我们失去了生二胎的动力,所以至今也不能为国家做贡献,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因为疫情,让我们被迫在那么多年以后,又重新回到老家生活那么久,重新去适应、回味老家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也让我们在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感悟到,遇到危险,遇到困难的时候,待在一个有菜、有鱼、有米的老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愿大家都有一个这样的老家!

注:本文作者为代艳,年毕业于洪湖二中,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目前(年时)供职于武汉东风汽车公司。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bm/10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