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健脾去湿秋后养背活百岁

[导读]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其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

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

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当脾阳受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所以长夏的重点工作便是健脾去湿,说起去湿来,还要知道另一件事情,那就是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保养背部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中医讲究五脏、精神相通,脾虚湿盛还会引起情绪的低落,内心总像是一片阴天笼罩,容易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陈云云主任说,很多中年抑郁症患者,都有脾虚湿盛的问题。

凉意初显,慎开空调

立秋后气温不再那么高了,尤其是近几天早晚的温差更是让人提前感觉到了丝丝凉意。陈云云主任提醒,此时一定注意,不能总是开着空调了。如果周围环境温度太低,孩子和中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不舒服症状。

这个季节,喜欢吃生冷瓜果的人要注意了,不能再像盛夏的时候,动不动就靠冷饮、雪糕、冰镇西瓜来给自己降温。“寒气会加重体内气血、代谢凝滞,使气血不顺畅,代谢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顺畅地排出体外,很容易引起发胖。”陈云云主任说,因此,对于那些以瓜果为主食想起到减肥效果的人来说,过多的生冷瓜果,反而不利于减肥。

此外,寒湿共同侵袭人体,还会引起、加重肢体关节问题,出现关节疼痛、胀麻现象。“中老年人和产妇更要注意,在这个季节养护阳气,保持身体温热,甚至要保持一种微微出汗的状态,才有利于养生。”专家说。

俗话说,“长夏要防湿,入秋应防燥”。此时养生保健的热点,就在于祛除无孔不入的湿邪。否则,湿邪侵体,容易导致腹泻、困乏无力等不适,甚至,肥胖也可能会找上门来。

你的湿气是否过重?

如何判断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如果你在阴湿天气时出现下列变化,说明你身体内的湿气太重了: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还可以参考大便的状况和起床时候的感觉:

看大便:(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2)如果大便成形,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3)如果便秘,同时大便不成形,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

看起床的状态: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头像被东西裹着,打不起精神,或是感觉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懒得动弹,不用看大便就能判断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

怎样去湿

第1招: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你脾“虚”吗?

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致运化失和的病证,特点是食少,饮食不香,食后腹胀,人懒乏力,四肢没劲,脉弱,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腹冷浮肿,面色白的脾阳虚病证。脾气虚的人要及时调补,防止向更严重的阴阳失调发展。

长夏如何养脾?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多吃豆,有健脾利湿的作用。适宜夏天吃的豆包括:黑豆、绿豆、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红饭豆、薏苡仁等,以上这些豆可与大米一起熬粥,或炖肉吃均可。

多吃一些深埋土中的食物也非常养脾。如胡萝卜、花生、土豆。

长夏天气多阴雨绵绵,潮湿,湿气通于脾,易出现脾虚。此时,脾气不足的人可以趁势补脾。健脾燥湿可用白术、山药、薏苡仁熬汤或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炖肉服。

三伏天容易出现恶心,不想吃饭的现象。这是因为长夏阴霾天多,湿气重浊,脾为湿困。可吃薄荷、荷叶包饭,或生姜,目的在于以芳香之气醒脾,健脾化湿。

醒脾的妙招

第4招:饮食去湿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

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可喝芳香之饮

可用薄荷、藿香、佩兰泡水饮或自制香包佩带身上。

可吃清暑利湿之品,如绿豆汤、绿茶、荷叶粥、芦根、竹叶、西瓜等。

保证睡眠充足

在太阳穴搽清凉油

易恶心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生姜汤或做菜多用生姜。

小贴士:推荐药膳

小米、薏米、高粱米,加山药、赤小豆和少量茯苓,煮粥食用,可以祛湿健脾。

炒肉、炖肉时,可以加入炒山楂、桂皮、陈皮,也能起到祛湿健脾开胃的作用。

湿气重浊,易往下走,也是妇科病发作的诱因之一。白带过多、瘙痒等,都与体内湿热过盛有关。此时,可以用苦参30克、苍术15克,黄柏10克、蛇床子10克,煎煮15分钟后熏洗局部,待水稍凉后坐浴十几分钟,每天一次,可以清热燥湿止痒。

艾灸5个穴位排湿毒

中医认为,艾灸具有很好的补阳祛湿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治病手段,在正确的穴位之中进行艾灸,不仅能够有效的去除身体之中的湿邪,同时还具有预防各种各样疾病的功效。

穴位一:足三里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穴位二: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穴位三: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穴位四: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穴位五: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详情咨询以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chuangzia.com/szzz/4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